![](https://img.haomeiwen.com/i10072798/13cb6c21293477f3.jpg)
《把时间当做朋友》是一本能解决你99%人生问题的书,作者李笑来从现在人所处的慌乱焦虑与紧张中,帮人们从各个角度分析原因并给出办法,指出具体可行之路。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72798/eb01949098eff63d.jpg)
作者李笑来,原新东方英语培训名师,在新东方任职期间,深受学生的喜欢和追崇,一年里他就成为新东方评分最高的老师。
著名天使投资人,连续跨界创业者。在这个领域他挣到了130个亿。
他还是多部畅销书籍作者,除了《把时间当作朋友》外,还有《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财富自由之路》、《自学是门手艺》、等多部畅销书籍,并在得到开设《通往财富的自由之路》专栏,分享学习各方面的认知与成长。
他是名副其实的个人成长方面的大佬,想要获得个人成长办法的人,一定要读一读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
他还在2013年把《把时间当做朋友》一书的稿费捐赠给北京大学,设立了“把时间当做朋友”奖学金,鼓励同学高效利用时间,终身学习。
《把时间当做朋友》本书主张,时间不可管理,你只能管理你自己,一切都靠积累而来。
《把时间当做朋友》一共有9章内容,但是最后一章却是第8章,因为它的第一章是第0章。
第0章展示了现在社会里人们的问题与慌乱,而且提纲挈领的给出了原因(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和解决办法(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一切都靠积累)。
下面第1章和第2章,详细的分析了人们之所以觉得到处都有问题的原因,告诉读者人们一些真理或说真相。
你一但意识到这些真相,问题立刻就减去大半。
接下来第3章到第8章,分别从“管理”“学习”“思考”“交流”“应用”“积累”几个方面,把实操方法以及背后的原理,清清楚楚地给你列示出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72798/6bdea369c69250b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72798/5ec26ce3161d7eb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72798/78c1faa61c08eeb3.jpg)
下面我们找几个点来说一下。
真相
问题的真相是,许多人身上充满了矛盾---他们“即勤奋又懒惰”;人们很难接受与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时间不能被管理,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一切都要靠积累。
问题真相背后的错误认知的真相是,你没有去认知“有许多自己不知道,或者别人也不知道的你,的存在”;你的心智尚未真正开启。
你没有从内心里真正认可这些真理:“速成绝无可能”、“交换才是硬道理”、“完美永远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只有“与时间做朋友”我们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好多人已然成人,可是还是像棉花糖实验里的大多数孩子一样,等不及要吃掉手里的棉花糖,或者被自己的欲望牵引着一点点吃掉自己的棉花糖。
而测试者就像上帝一样,在开始就告诉你,如果能够坚持更长时间,就能有更多回报。
这就是问题的真相,及原因的真相--人们不认识自己的巨大潜力,或者都想急于求成,进而自我满意度下降,又阻碍前行。
所以要想成功,首先要“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管理
要想在任何一方面取得成功,都离不开管理。
真实情况是“时间不能被管理”,正如孔子所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但是“时间是最公平的它给每个人都是每天都是24小时,时间又是最不公平的他给每个人的又不是24小时”,这又是怎么来的呢?
也就是,时间一步不停的往前走,我们别想着去抓住它。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把时间当做参考,来更清晰,有条理地管理自己:去做什么,不做什么,用多久的时间做什么。
依此来达到高效的管理自己,或者像许多人说的管理时间,来度过有意义的一生。
那管理这件事,需要从哪方面入手,又如何推进自己管理能力不断的提升呢?
首先,要估算任务所需时间。
“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人们做事的真实情况是,一旦开始“意外”会接踵而至,本以为“经过准备的就不再是问题”,但是真正遇到的问题个个都是之前不曾想象或者无法想象的,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往往会产生新的问题。
作者举了个例子,说了学英语的人往往会遇到的尴尬:以为自己词汇量不够于是背词汇;少数能坚持下来的人,发现“原来不学语法也能学好英语”不可能,于是研究语法;少数坚持下来的人发现单词认识,语句也能理解,却仍然看不懂文章,原来是学科背景、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不知道;于是又开始“新的”征程。
只要能坚持下来,这一路升级打怪的过程里,你已走过了在某一领域里你的英雄之旅。
关键是如果错误估计时间,往往会对自己失望,然后没法坚持下去了。
所以,从现在起就养成习惯: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通常情况下,“反正比一般人想的长多了”倒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假设。
其次,直面困难,及时行动。
许多人只是做出了很努力的样子,实际上并不努力。
他们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回避困难。
他们用几乎所有时间来处理简单的事情,对于困难的部分,“掩耳盗铃”、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自动消失。
所以首先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勇气是每一次进步的必需。
而且我们要意识到“通常因为重要而困难,也因为困难而重要。”
也就是困难是我们上升的垫脚石,是上天给予我们的馈赠,让我们通过它们去到达我们想去的地方。
另外,“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有两点,一个是十年前,一个是现在。”
及时行动除了能带来一点点又一点点的改变之外,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心力或者说信心增加。
而信心或说内在对自己的认可,对做成事的信心,比做了多少事还重要的多。
正如寂静法师说过的“想要成长比成长本身还重要”。
所以有句俗语“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它只说出了现象,没有指出原因。
再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关注步骤。
也就是把任务具体化,“细分拆解”。要学的像个项目管理者那样思考。
他们会花费比别人多(多出许多倍)的时间去落实每一个细分步骤。在确认无误之后,他们才会有效的分配任务,团队才能够切实可靠的完成任务。
在一个学生背单词的时候,自己就是自己的项目主管,给自己分配具体的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最终高效的完成任务。
与此同时,你还需要有“感知时间”的能力。
也就是你大致知道自己学习生活工作中,做某样事情大致用了多长时间,你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去看表(老看表本身也会浪费时间)。
这样有计划有时间感,你就能很大程度上通过感知和规范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来完成每天的任务内容了。
如何拥有这样的感知时间的能力呢?
可以通过记录你的时间开销,记录上至少一个星期的时间。
你就知道,大致上你起床收拾自己需要多长时间;你写上1000字大概是多长时间;你看完一本书大约几个小时;你吃饭、睡觉、做家务、……
你有了自己对于时间的感知,以及一天24小时的限制,你就能做出比较合理的预算方案。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还有几个对于成功或说完成某项任务,必不可少的几个认知点。
关于“计划”。
计划成功的前提是,目标现实可行。
如果你给自己定下一个不能实现的目标,那就一定以失败告终了。
不能实现的目标有两种。
一是大部分人所要做的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因为这样的事大概率是失败的。就像做出永动机这样的不合自然规律的事情。
另一个是对于一个寿命有限制的人来说有的目标要想达到是不现实的,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但是如果你不懂教育,或者说下一代要走自己的路,那这个事情就不是自己能左右的了。
不要开始就做长期计划,通过我们前面的分析,也能知道要长期计划是一种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甚至有时候不用做计划,像一本书的名字《只管去做》一样,只管先做起来。
随着自己对于自己,对于事情,的不断理解,就有了短期计划,然后长期计划,并有效完成的能力。
列表是一个计划的雏形,是过好每天,完成每件任务的一个很好的助力。
列表也可以叫清单。
比如每日清单。任务清单。购物清单。下一阶段任务清单。
最方便的工具是随手可及的纸和笔。因为你的清单会随时可能需要更新,完成了划入,想起来加上。
关于“流程”。
要想在有限的24小时里,完成自己计划的任务,需要在整个一天的流程里。把重复性的,简单的事情通过实践改进,把它变成“闭着眼睛也能做好的”的事,尽快高效完成。
给自己的重要任务留出时间,给困难的部分留出足够长的时间来。
为了高效完成某些任务,还可以把预演作为流程的第一个关节,不断细致的在大脑里预演。这会让你在真正进入场景之前,提前进入进行好多次。成功几率提高多倍。
有科学研究表明,大脑有欺骗人的这种能力。
就像你以前做过的事,现在已经不再存在。但是你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你还没有做过的事可以先历历在目,再去在现实中经历。
这些“历历在目”对于大脑来说,都是真的。对人产生一样的影响和作用。
最后,记得分阶段反馈验收。
在开始就定下验收标准,更有助于你检验自己,引导着你一步步走向终点。
以上是第3章“管理”的主要内容。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72798/d4be16743227c45e.jpg)
“成功的人首先是要帮助更多人成功”李笑来就是一个成功人士,他已经在并且还正在帮助许多人成功,你愿意成为他被帮助的对象吗?
在你的成功之路上,《把时间当做朋友》绝对是能让你更有信心,更有耐心,更有能力的一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