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唐代太监高力士,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故事。
“力士脱靴”的故事很简单,李白看不惯高力士这个奸佞之徒,于是就让高力士为他脱鞋子,以当众羞辱。愤怒的高力士想要报复,挑拨离间李白和杨玉环的关系,让玄宗厌弃了李白。力士脱靴
因此,高力士给我们心目中的印象就是一个没有任何本领,但深得皇帝宠爱,只会陷害忠臣贤臣的死太监,是个典型的奸佞小人。
但是读资治通鉴才发现,我被骗了。可以说,高力士蒙受了千古奇冤。
高力士对皇帝唐玄宗忠心耿耿,敢于谏言,有勇有谋,性格谦和,小心谨慎,是个典型的“好人”“忠臣”,历史上也没有陷害忠良的记录。
高力士也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本篇文章就讲一讲他敢于谏言,为忠臣说话,对唐玄宗忠心耿耿的6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所有资料都来自于“资治通鉴”。
故事1. 高力士帮助宰相姚崇姚元与唐玄宗相互加深理解。
唐玄宗登基不久,就启用姚崇姚元之为宰相。刚开始姚元之非常谨慎,无论大事小情都要禀奏给皇帝。
可是唐玄宗刚刚登基,一心想要做大事,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贤明、非常自信的帝王。因此,希望一般的小事姚崇就应该自己办,无需汇报。
有一次,姚元之奏请唐玄宗要依照顺序提拔任用郎吏,玄宗却只是盯着宫殿的屋顶不作声,姚元之几次重复,玄宗始终一言不发。姚元之感到十分恐惧,便急忙退出。
当日罢朝以后,高力士向玄宗进谏道:“陛下刚刚总理天下大事,宰臣上奏言事,就应当面表明您自己的态度,为什么您对姚元之的建议不闻不问、一言不发呢!”
唐玄宗回答说:“朕让姚元之总理朝廷庶政,遇有军政大事可以当面奏闻共同的商议;郎吏是小官,这样的事也要一一打扰朕吗!”
高力士就找机会将玄宗的话转达给了姚元之,姚元之这才转忧为喜。
姚元之尝奏请序进郎吏,上仰视殿屋,元之再三言之,终不姚元之尝奏请序进郎吏,上仰视殿屋,元之再三言之,终不应;元之惧,趋出。罢朝,高力士谏曰:“陛下新总万机,宰臣奏事,当面加可否,奈何一不省察!”上曰:“朕任元之以庶政,大事当奏闻共议之;郎吏卑秩,乃一一以烦朕邪?”会力士宣事至省中,为元之道上语,元之乃喜。姚崇
故事2. 高力士为张说求情
张说也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开元早期宰相,非常有才能,但是与姚崇是政敌,在争斗中被抓进了监狱。
这时候,高力士为他向唐玄宗求情,说他曾经有功劳与国家,唐玄宗最后只是免了他的中书令职务,其他都没变。
源乾曜等鞫张说,事颇有状,上使高力士视说,力士还奏:“说蓬首垢面,席藁,食以瓦器,惶惧待罪。”上意怜之。力士因言说有功于国,上以为然。庚申,但罢说中书令,馀如故。张说
故事3. 谏言立长子李亨为太子,并保护太子不受李林甫的陷害。
唐玄宗本来立了太子李瑛,但由于受到李林甫的陷害,唐玄宗自己也糊里糊涂的就把太子废了并杀掉了。
之后就一直为立太子的事情而烦恼。
李林甫多次劝玄宗立寿王李瑁为太子。
但玄宗认为忠王李亨年岁大,为人仁孝谨慎,并且勤于学习,想要立他为太子,犹豫了一年多还没有决定。
玄宗想到自己年纪已大,三个儿子同日被杀掉,太子还没有确定,心中闷闷不乐,经常睡不好觉,饭量也因此减少。
高力士乘机问其中的原因,玄宗说:“你是我家的一个老奴仆,难道还不知道我的心意吗!”
高力士说:“是不是关于确立太子的事?”
玄宗说:“是。”
高力士说:“这件事您何必要如此劳费神心,只要推年长者而立,谁还敢来再争夺呢!”
玄宗说:“你说的好!你说的好!”
因此立太子的事就确定了下来。
力士曰:“得非以郎君未定邪?”上曰:“然。”对曰:“大家何必如此虚劳圣心,但推长而立,谁敢复争!”上曰:“汝言是也!汝言是也!”由是遂定。六月,庚子,立玙为太子。李林甫
不仅如此,由于李林甫总是想陷害新太子,离间皇帝和新太子之间的关系。高力士总是想方设法保护新太子,使李林甫始终无法离间玄宗和新太子的关系。
幸太子仁孝谨静,张垍、高力士常保护于上前,故林甫终不能间也。
故事4. 劝谏唐玄宗不能太放纵李林甫,杨国忠等大奸臣
唐玄宗后期,由于执政时间太长,又天下太平,日子好过,就日渐懈怠,想把政务都交给宰相,自己乐得清闲,享受生活。前期是交给李林甫,后来是交给杨国忠。
这两个人都是眼中只有利益、权力,而没有江山社稷,没有老百姓的人。
他们所作所为都是蒙蔽皇帝的双眼双耳,打击自己的政敌,排斥异己,陷害忠良。
而由于他们把唐玄宗捧得很好,又侍候的很舒服,唐玄宗对他们十分信任。
高力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找机会总要劝谏唐玄宗要提高警惕,不可使得大权旁落。有时候话还说得很重。
例如,关于李林甫,高力士曾经对唐玄宗说:“国家的大权,不能随便托给他人。如果托给他人,其威势形成以后,谁还敢议论他”。惹得唐玄宗非常不快。
上从容谓高力士曰:“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对曰:“!”上不悦。力士顿首自陈:“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上乃为力士置酒,左右皆呼万岁。力士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矣。杨国忠
关于杨国忠。玄宗曾经对高力士说:“朕已经老了,把朝中政事委托给宰相处理,边防军事委托给诸位边将,还有什么可忧愁的呢!”
高力士回答说:“我听说唐军在云南多次战败,还有边将拥兵自重,不知道陛下如何处置!我深怕一朝祸发,难以挽救,怎么能说可以高枕无忧呢!”
上尝谓高力士曰:“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力士对曰:“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太盛,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谓无忧也!”上曰:“卿勿言,朕徐思之。”
高力士甚至还对唐玄宗说:自陛下把大权委托给宰相以来,赏罚不当,以致上天阴阳失调。
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高力士侍侧,上曰:“淫雨不已,卿可尽言。”对曰:“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上默然。
可以说,高力士是利用自己作为唐玄宗最信任的老奴,才敢于说很多其他人不敢说的话,劝谏唐玄宗。
故事5. 有勇有谋,硬刚权臣李辅国,拼死护卫老年太上皇唐玄宗。
安史之乱爆发第三年,唐肃宗收复两京,迎接唐玄宗回到长安,并正式完成了登基的所有合法程序。
这时候由于猜忌他老爸唐玄宗,就把他老爸变相软禁在深宫之中,以至于李辅国这样的权臣都敢欺负唐玄宗。
高力士这个时候已经是个老头了,但是却敢厉声喝骂李辅国,硬怼,保全了唐玄宗的尊严。
上皇惊,几坠。高力士曰:“李辅国何得无礼!”叱令下马。辅国不得已而下。力士因宣上皇诰曰:“诸将士各好在!”将士皆纳刃,再拜,〔呼〕万岁。力士又叱辅国与己共执上皇马鞚,侍卫如西内,居甘露殿李辅国
故事6. 对唐玄宗忠心耿耿,不离不弃,直到永远。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力士跟随唐玄宗一路向西,到达成都,后又跟随返回长安,从未离开,直到被唐肃宗发配。
宝应元年(762年)三月,得知李隆基驾崩,吐血而死。追赠扬州大都督,陪葬于泰陵,真的是相伴到永远。
陈玄礼、高力士及旧宫人皆不能留左右。丙辰,高力士流巫州。高力士遇赦还,至朗州,闻上皇崩,号恸,呕血而卒。
这是本人阅读资治通鉴读后感第15篇文章,记录自己阅读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
纯粹是个人浅显的理解和看法,希望得到认可,也欢迎拍砖指导。
欢迎并敬请点赞、收藏、评论、转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