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看书的时候,不怎么注意其中的作者以及他的身世,所以进入其中之世界,不是能够很深刻的理解,只是读了,便有意略了去。不过现在好了,虽然没有足够了解作者的身世,但是,会在看类似于《世界文学名著讲话》的时候,多少能知道些。就如雨果,之前在读《巴黎圣母院》的时候,是不知道雨果原是他们家三兄弟中最具天赋的一个,所以,现在当了解够作者的身世背景,对于了解其书,是有意义的。
读外国文学是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背景的,可是读本土作家的作品,便不是很需要的。毕竟其中风土人情是我们经历过的,在我们的认知之中。所以关于了解作者之背景,自要因时而动。不过也不是熟悉本土的风情文化就可以不去了解,正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该了解的,自然一个也不能少的。
少年多浮躁,加之如今这社会瞬息之间可万变,可谓是内有忧而外存患,所以要读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时候,会因为身边的琐事,周围的朋友,而造了半途而废的事情。当你不了解一部作品的背景之时,还是要选择这本书的话,便是要下好决心的,这自然当是该羡慕古人们的,而自然会觉得“人心不古”之。
读书也不止是直挑熟悉的作家,好日子也是要的,毕竟固然“黄道吉日”的正确性和其合理性,都是我们这班书痴该考虑的。如果一番思忖后,觉着自己不是什么真书痴,也该大致考虑些气候,因为天气这种事情,不好琢磨,也是不可控制的,只有去委身适应,才安得舒服之法,对读书多有益处。
以上的陈述,都是在分析读书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而内部环境,就是要我们知道,如何选书,一书之好坏,一言难以道尽,只可长久之累,才有判别的能力,而选书的基本其实应该先着实与语句通顺否,关于情节以及所要表达的,皆是后话。
我想,就算不是书痴,对于这种判断还是有的,至于后来更高层次的选择,那便看个人喜好了,“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比如现在,《哈姆雷特》已经翻译成《哈姆莱特》了。
书之于人,谁是主,谁是奴,在于心,而非三言两语可以决定的,这其中关乎到的,也是我等所该注意的,当了书痴不是坏事,然万不可当了书奴,一切唯书论了。
书之千万种,这种事,会有大概率的发生,所以你我之选择,自当慎独有判。
关于读书,是件简单的事情,可并非简单可论之,该怎样对待,是一件严肃的,但又不乏其中之一乐趣所在,你我是否书痴,我想这些个选择,足以证明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