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来分享第二部分: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
这本书一开篇就对105岁的作者提出了一个近似残酷问题:“您怕死吗?”
作为医生,作者每天目睹无数生命的离世。他也恐惧死亡,所以,毫不掩饰地回答“当然怕死”。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对死亡的恐惧,但是,他渐渐领悟,生与死是不可分割的。没有人在活着的时候就能预测出自己死亡时的情形,也没有人因为害怕有一天会死去,而选择不出生。
“预知死亡,才能感悟活着的意义。”当每个清晨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我们会发自内心地感到喜悦。活着时我们期待未知,但死亡也不是终结。

当作者的爱妻离世后,她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在作者的记忆深处似乎更鲜活了。因而作者终于领悟死亡并不是人走灯灭,他们的离开反而以一种更加深刻隽永的方式存在在生者的生命中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在我们的生命中。
既然生死都是我们无法掌控的,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整天恐惧着死亡,而应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想着如何让余下的生活更有意义,如何去探索发现未知的自己。
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疾病。
作者认为病魔与健康的躯体就像两个相扑选手总在不停地厮杀、格斗。自己所斗争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想去实现的“理想中的我”。
我们在健康的时候大多对自己的身体都没有好好珍惜,不顾及身体发出的信号。当疾病来临时,虽然它给病者带来了痛苦,但是它能提醒一直无所顾及,肆意透支的身体,让患者有内省的机会,并对健康的身体心生感激。
除此之外,当我们患病的时候,会获得家人以及亲友格外的关照,使人获得了一份温馨和感动,沉浸在这份关爱之中也是无比幸福的。
当我们即将走完人生的旅途,要不要接受延续生命的救治?

每个人的生死观各不相同,所以这个选择因人而异。作者认为关键并不在于你想不想活着,或者如何使用时间,最重要的是在这段有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针对刚才的问题,不管做出什么选择,作者建议最好要把自己是否决定延续生命的想法提前告知家人,让他们知道你的意愿,这样当患者意识糊涂时,家人可以遵从患者的意愿帮助病人进行恰当的选择。
面对生、死和疾病,我们绕不开的一个问题是:生命究竟是什么?
我们常说:“青年人就像是七八点钟的太阳。”那么中年阶段就相当于是中午,当渐渐年老、衰落,我们就到了人生的“午后”。
作者对“午后”是这么理解的,“选择衡量自己的标尺,应该以价值观作为首要考量。必须拥有自己的指南针,带着它走下去。一天当中,午后比上午的时间还要长。”
人世间有很多事情,因为我们稚嫩、不够成熟或者阅历不够,在一时间可能无法完全看清。有些事情也许要等到看尽千帆之后才能看到事件的本质。所以“午后”这段时光显得更加重要,在这段漫长时光中,我们反复思考,最终显露真义。
生命从客观上讲是生物体所具有的存在和活动的能力。但对于作者而言,“生命是一种能量体,看不到,但是,它存在于我们能支配的时间里。”

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为他人行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奉献社会、奉献他人当中去。
在为他人行善之前,我们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真实的自己呢?作者在这里给出了三个建议。
首先,不必在乎那些身外之物。
例如金钱、地位、名誉等等,如果把这些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内心就会被蒙蔽。当我们看不到真实的内心,就会在人生道路上迷失。看淡这些,审视我们的内心,才能发现我们生命里真正重要的东西。
其次,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
每个人都独特且富有个性,我们不应该被一套标准绑架,那样会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影响自己聪明才智的发挥。要专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
最后,顺其自然,不要勉强。
我们的小时候都会有一个理想,有我们想去实现的东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发现,想实现小时候的理想并没有那么容易,由于环境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达不到那个理想中的自己。在追寻自我的道路上布满了困难和陷阱,经过一段时间,我们也许会疲惫不堪,开始讨厌自己,甚至自暴自弃。
当我们做不到完美,达不到别人的要求,这个时候暂且停下脚步吧,坦然面对当下的境况。无论是怎么样的自己,都请好好珍惜。在无法改变的现实中,活出真实的自己。面对一时过不去的坎,请告诉自己:现在这样的你,活着就具有重要意义。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的原书精华,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天分享的《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第二部分就到这里了。读完本节后,有什么想法请留言,谢谢!

附录‖《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摘抄
如何看待疾病
最爱的人身患重病,感觉自己无能为力,先生是如何看待疾病的?
感激疾病带来内省的机会,感受在一起的喜悦。
人身上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病痛会让身体日渐衰弱,可是不久,生命会从衰弱中产生一种类似于种子般的强韧力量。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患者。
现在我也身患疾病,在心里分析自己的状态,感觉病痛和身体的关系就好像相扑运动一般。
最初疾病和身体发生“猛烈碰撞”,然后二者就像土表台上的两个选手,结结实实地扭打在一起、打成一团,互不相让,在决一胜负的过程中,疾病和身体产生了一种像纽带一样的关系。
于是我发现自己所斗争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想去实现的那个“理想中的我”。我遇见的众多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
活着并且身体健康时,我们没有好好珍惜,时常有这样或那样的牢骚和不满……你没有这样的经历吗?
确实,人一生病,随之而来的是难以诉诸笔墨的痛苦。不过全然仰赖有如此
切肤之痛,才能警醒一直无知妄为的自己,让自己对健康心生敬畏与感激。
如果现在你最爱的人生病了,那么请先告诉他/她,要感激疾病带来的内省的机会;而且,感受你们在一起时的喜悦,感谢你们在一起的那些时光,彼此依偎、互相鼓励,祈祷在一起的时间尽可能更长久。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处于患病的状态,你想听到的是什么样的话、你希望对方做哪些事,想清楚这些,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
我现在正处于人生最后、也是最大的相扑比赛中。
面对强大的疾病,我感觉身体已走投无路,但即使已经抓不回那个正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自己,也要继续这场相扑般的殊死搏斗。
已经走过105年的人生,作为医生,我一边治病救人,一边正常生活,没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现在,我终于有机会认真对待自己的身体了。
我从心底认可:疾病是上天的恩赐。
说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果侵权则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