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象征派诗人阿瑟·兰波写过一首叫做《生活在别处》的小诗:
在红色的城墙上
将阴森的光线抛向高高的天穹。
在那片野性与皎洁的黑色大陆,
诗人在星光下,
去寻求采集完美的神所撒下的花朵。
诗人
生活在别处,
在沙漠/海洋,
纵横他茫茫的肉体与精神的冒险之旅。
洪水的幽魂刚刚消散
后来,米兰·昆德拉借用了这句诗,创作出了人尽皆知的名著《生活在别处》。
昆德拉的小说简直是兰波的诗的扩写——一个浪漫诗人“在别处”的激情生活。别处即意味着美好的彼岸,它是画,是诗,是我们向往的生活。民谣歌手弹着吉他,一遍遍地唱着梦和远方,他们说我们应当心怀高远;高晓松也说谁要觉得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人生,那这一生就完了,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一直以来,我都将“生活在别处”奉为圭臬,以为只要心中时刻装着远方就不会庸俗粗鄙,从而成为一个有梦想和追求的人。生活在别处似乎真的很美好,不管当下怎样的平淡乏味,我们都可以期许未来拥有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可是后来,我发现了“生活在别处”的可疑之处:我们眼前的生活,真的有那么苟且不堪吗?
成功学的潜台词永远都在说:你要摆脱目前的状态。你不能满意现在的自己。也许心怀高远与生活在当下并不矛盾,但是,美好远方的身后,隐藏的是对此处生活的冷漠感知。当我们不能投入在此刻,一旦在路上遇到阻碍,会更加怨恨糟糕的自己和无趣的现实。
生活充满无限种可能,斩断一截拥有未知精彩的时光去换取一个已知的具象远方,似乎并不划算。过程本就是意义。快乐也是过程经历的副产品,它不是目标,不必刻意追求,即使没有得到,也不会因此而失望。
此处的生活永远都是那么鲜活,它不像“别处”的存在,遥远而抽象。卢梭曾在《爱弥儿》中鄙视过“在冬天要去过夏天的日子,在夏天又去过冬”的人,因为他们“永远觉得其他的地方比自己呆的地方舒服。”懦弱者总是逃避,总是幻想,幻想在别处得到一种理想生活,而不是在此处成为专注的自己。
因为手术,我曾独自一人在无菌室住了26天,除去因药物不良反应带来的痛苦时间,每天我可以拥有几小时的安宁平静,凭借着一台无法联网的笔记本、一本Kindle、一支靠流量上网的手机,在不足9平米的房间里,我竟感觉自己像奔游在辽阔疆土的自由骑士。在那些日子,我没有去想结束这一切后怎样,甚至没有想明天会如何,我只是试图让每一分钟都实现它的价值。
生活在此处,就是发现此刻生活的可爱之处。那些不多的平静时间对于一个夜晚会高烧到40度白天会晕眩寒战的人来说,是多么的宝贵。由此来看,平凡的日常生活简直藏满了金矿。在逼仄的空间和紧迫的时间里读书、背单词、感受有趣的东西,做这些事情什么都不为,只是因为它们本身的魅力。没有人许给你任何承诺,生活在此处却是你对这个世界最大的信任,我们能够在专注中汲取到前行的力量。
我有“很严重”的拖延症(比如这篇稿子本应该在两天前完成)。随着后来拖延症这种并不成其为心理疾病的“疾病”的大肆流行,我对拖延的焦虑却有所减轻。在我们这个奇怪的时代,人人都认为自己应该有点儿病,拖延症之所以倍受追捧是因为每个人都会有压力巨大、懒惰和效率低下的时刻。在我们心中,自己本应该是一副勤奋高效的样子。说的更简单些,我们认为战胜拖延症就会迎来更完美的生活,我们不满意现在的自己(这种流行病不成比例的肆虐便是普遍不满状态的最好证明)。
于是,我们开始咬牙切齿的战拖战斗,一次次的战拖失败又让我们身心俱疲怀疑自己。可我们此处的生活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你究竟是因为拖延症不满意现在的自己,还是你的不满带来了对自己拖延的焦虑?
不去塑造远处那个“完美版·我”或许能够减轻我们对自己的不满(事实上也不会有一个完美的自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不足无能为力。我需要更高效,却不再认为自己有拖延“症”。面对大块的艰难任务时,虽然仍会感觉到压力想要做其他事去逃避,但不管拖延与否,都不会再责备自己,焦虑和自我厌恶恰恰是完成任务的阻力。
有人曾以一种特别的角度解释过为什么小孩子更容易比成年人学成钢琴、外语,他说是因为小孩子不会去紧盯着遥远的结果,他们只是不明所以心无旁骛地去学习,三年五年之后,平日的积累自然能看到成效。成年人则不同,他们受不了没有奖赏的做事,一旦短期内没有回报,他们便痛苦不堪难以坚持。
其实,很多不能得到即时反馈的事都是如此,比如减肥,比如学英语。我们太渴望成为那个“瘦了二十斤的自己”、“讲一口流利美音”的自己,却低估了做成这些事需要的长期付出。要是对锻炼和阅读这些事的本身注入兴趣会怎样呢?如果你在跑步,就可以专心享受身体的节奏,而不是想着下周体重秤上的数字或是某天突然出现的马甲线;如果你在阅读原著,就可以连猜带蒙试着去拼凑出完整的故事,而不是一心念着明年一定要过六级。
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当下一刻的专注和投入,那么会怎么样呢?
我们总幻想着另一种生活,可是,生活没有预备式,没有任何一种生活为别种生活而准备,它的每一刻都是真实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总是想着“千里”会让人耽于幻想或是疲惫不堪;在行跬步的时候,却是可以如少年般踢起路边的石子呢。
就这样走着走着,谁知道哪里的“别处”风景会出现在“此处”的脚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