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日星期三阴亲子日记莒县一中初中部2020级8班驰翔爸爸莒县实验幼儿园辛分园驰程爸爸1081
央视曾推出一部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镜子》,片中都是一些让父母头疼的“问题孩子”。
在《镜子》里,家长与孩子之间各种问题被毫无遮掩地展示出来,其中交流缺失、沟通无效是片中几个家庭的通病。
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个叫张钊的孩子和父母的隔空对话,让我们看到不懂倾听的父母,是如何让孩子走上反抗之路的。
老师问:孩子因为什么不上学?
张钊的父亲说:早恋的问题。而张钊告诉老师的答案是,学习上的痛苦,不是不想读书,他想上学,想读大学。
张钊的父亲又说,可能是源于学习跟不上了,找很多理由说学校压力大。
“我不上学不是因为我搞了一个女朋友,是因为那个学校,很压抑,已经压得我受不了。”
而每次他痛苦地说着这些话时,母亲总是质问他,好几千人都受得了,为什么你受不了?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这样,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猜测孩子的想法、先入为主地评判孩子、指责孩子,不会真正地去倾听孩子的心声,相信孩子所说的话。
比如孩子回家说“上学真烦,不想上学了。”
可能孩子在学校里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家长的帮助。
然而大多数家长第一反应就是紧张、生气,赶紧否定孩子,“上学还不舒服?不上学你能干嘛!”
而不是平和地问问原因,认真听听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这种沟通方式,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孩子以后遇到问题也不想要求助于父母。
其实张钊的父母,如果能设身处地地倾听和理解孩子内心的痛苦、迷茫,给他关爱和鼓励,和孩子一起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张钊也不至于变成那个叛逆的“问题少年”。
不会沟通的父母,走入的一个误区就是,只顾着单向输出自己的观点,总想着改变孩子,让孩子听话,而不是理解孩子。
孩子只有得到接纳和理解,才会更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自觉地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布伦达•尤林曾说过:“当你需要咨询时,你去找谁呢?不是去找一五一十告诉你该怎么做的人,你会去找一个聆听者,那个你认识最善良、最宽容,最不想控制你的人。”
总是以一个教导者的身份和孩子对话,只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倾诉欲;而以一个平等的朋友身份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懂得换位思考,少一些评判、指责、否定,才能让沟通和教育变得更有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