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前几天,我在商场看到这样一幕。
有一对小哥俩因为互相争夺玩具打了起来,小的抢不过大的便立马瘫坐在地上大哭。
孩子的妈妈听闻小的哭了,赶忙跑过来,劈头盖脸地直接对老大说道:“怎么回事!你是哥哥,应该让着弟弟!”
话音刚落,老大“哇”地一声也跟着哭了,问妈妈:“凭什么总是让我让着他?”
这时,在旁边的弟弟一把抢过哥哥手里的玩具,哥哥顿时爆发了,反手将弟弟推倒,两个孩子扭打了起来,在一旁的妈妈慌了手脚,赶紧把小的抱起来。
哥哥见势立刻把抢到手的玩具扔到一边,张开双手示意让妈妈也抱抱自己,可是妈妈仍旧用狰狞的面目对着他,孩子的手就这样扬在半空中。
这一幕真是让人看了心疼。
家里两个孩子有冲突,妈妈们总是用“大的要让小的”来解决,这句话就好像真理一样的存在。
可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如果妈妈总是无视它,总有一天,老大会采用更加激烈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只会让局面更糟糕。
妈妈们是否想过,每一个孩子都是需要被爱滋养的,自从老二出生后,自己多久没有抱抱老大了?
老大不让着弟弟妹妹,也许正是因为在妈妈那里得不到拥抱,所以才用争夺地方式去抢回属于自己的那份爱。
- 2 -
“你大,应该让着弟弟妹妹”,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对孩子的伤害,可能是最深的。
我曾看过一个叫《零零后》的纪录片,里面有一个13岁的女孩,叫谈雨萌。
雨萌在11岁时,迎来了妹妹柚子,可这对她来说,这并不值得开心。
她并不喜欢柚子,觉得妹妹很麻烦,不爱跟她一起玩。妈妈为了缓解姐妹感情,在雨萌过生日时提出了条件:如果想要礼物,就要每天陪妹妹玩十分钟。
在妈妈眼里,姐姐就应该照顾妹妹,这要求并不过分。但雨萌却认为,自己要个生日礼物,都要用陪妹妹来交换,更不开心了。即使是陪妹妹,她们在房间里也是各玩个的,没有任何交流。
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在二胎家庭中,老大和老二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老大原本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老二一出生,家里就已经有了哥哥姐姐,所以老大更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爱。
弟弟妹妹的出现,原本就让老大的心里产生巨大落差,如果父母还一味让老大去谦让,将导致这种失衡感越来越严重,这对缓和两个孩子的关系没有丝毫好处。
- 3 -
二胎家庭里,不该告诉老大或者老二该怎么做,起最大作用的应该是父母。
1. 当裁判,不如当旁观者。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外交家。他们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当孩子们发生矛盾时,父母应该适当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前段时间,一个6岁姐姐教育2岁弟弟的视频火爆网络。因为2岁弟弟“手欠”一直打姐姐,姐姐忍无可忍,动手打了弟弟,弟弟嚎啕大哭。
姐姐对弟弟说:“你打姐姐,姐姐就打你。你亲姐姐,姐姐也亲你。”
在一旁的妈妈没有出面制止,也没要求姐姐不能打弟弟。
孩子不会因为小打闹而心生记恨,但却可能因为父母偏袒而讨厌对方。
父母根本无法做到完全公平,也不需要时刻出面做裁判官,适当的避让,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2.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告诉孩子怎么做,不如亲自示范给他看。
《陪伴式成长》书中说,如果希望把孩子养育成我们喜爱、钦佩的那种人,我们在生活中至少要努力示范出我们希望他们拥有的美德。
著名主持人马丁在一个辩论节目中,探讨这个问题时说:“孩子之间的关系,不是谁让着谁,而是应该相敬如宾。”
他说,在家里,他在和妻子发生争执时,会各退让一步,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让孩子们从他和妻子那里学到,发生争吵时,应该互相退让,而不是一方面的单方付出。
父母在家庭中处理关系的方式,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好的家庭氛围需要家里的所有人共同维护。
3. 创造共同合作的机会。
两个出生在同一个家庭中的孩子,性格也可能截然不同。让孩子之间多合作,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建立起关系。
蔡少芬在录制《不可思议的妈妈2》时,本应该只是带着妹妹的,但是她最后决定把姐姐也带上。
她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给两个孩子创造共同的回忆,也能让姐妹俩建立更深的感情。
在节目中,无论完成什么任务,蔡少芬都会让两个孩子一起参加,当孩子顺利完成任务时,她会同时表扬两个孩子。
让孩子体会共同合作的快乐,也能相互磨合,促进感情。
在家庭中,没有“谁该谦让谁”的规则,只有发自内心地包容,才能传递出温暖。
- 4 -
劳伦斯·科恩曾说:“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就好像一个杯子,需要不断蓄水。”
老大虽然年长老二几岁,但他也依然是个孩子,依然渴望父母的关爱。在关爱老二的同时,不要忘了给老大的杯子蓄水。
我们不希望养出温室里的花朵,但也不应该让老大枯萎,给老大一个爱的抱抱,才会让他更爱这个家,更愿意呵护弟弟妹妹!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