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想法简友广场
湖北通山县洪港镇江源村王氏老屋·迪德堂

湖北通山县洪港镇江源村王氏老屋·迪德堂

作者: 77AA一生何求 | 来源:发表于2020-12-12 08:26 被阅读0次

    王氏老屋又名迪德堂,由当地著名绅士王迪光、进士王迪吉主持兴建,用了三年时间(一年烧砖瓦、一年备材料,一年行墙安装),于光绪辛卯年(公元1891年)10月竣工,迄今已有124年历史,主屋一进四重,穿斗与抬梁木构架,正屋面墙呈八字门楼式,硬山顶一字式山墙,小青瓦盖顶,外檐饰墀头和砖瓦质翼角,各进明间分设槽门、中门,前进天井二侧饰镂孔花砖看墙,各进前后檐饰卷棚和望板,正脊饰斗拱,浮雕龙状挑尖梁。横屋二、三进之间以影壁式镂孔花墙隔断。青砖黛瓦,滚龙墙,马头垛,横屋相连,客屋在外,17个天井,回龙隐水,厢房对排,木质隐壁,镂雕花窗,通风透光,柱梁穿斗,气势雄伟,布局合理,整体完美。整个建筑高大庄重,具有一定的气势,外貌与装修上不泛建筑科学艺术价值。

    1938年10月17日,正值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期间,阳新县城沦陷,国民党阳新县政府机关被迫迁至燕厦江源村迪德堂。在当地组建第一九七师野战补充团,1939年5月,又组建挺进军第六支队。

    2009年6月5日,迪德堂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进行了登录。建筑命名为王氏老屋,2014年6月22日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迪德堂的建造,不仅追求合理布局上的整体完善,而且讲究科学,严格按阴阳八卦选址。从朝向方位看,坐东南朝西北,丙壬兼已亥向,且为丁己、丁亥分经,含有“东西南北方,家安乐其中”之吉祥。再从地理位置看,前有来龙,后有靠山,青山环抱,绿水长流,是发家发贵之地。王迪光不仅家财报百万,而且人丁兴旺,有四个儿子,八个孙子,九个曾孙。

    迪德堂的来由,缘起其王氏家风纯朴,耕读传家,厚德载物而得名。王迪光的父亲王武绪系简文公第三子,娶叶氏生有全俊、全茂、全教、全亨四个儿子。他父亲十分注重耕读,养儿教娶,兴林置田,物质丰厚。他们兄弟分家时,山林在外,每个家分得一担五斗田。王迪光的大哥全俊,取名迪吉,字冠杰,字彦卿,号宅三,聘卢,咸丰年间御赐进士,一生以教书为荣,爱生如子,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教书育人。学生中有40余人中举,传说他有一个学生名叫成可贞,考试前做了一个梦:“梦见堂屋内杂柴,树木堆满,阻碍行动。”非常担心考试失利,就去拜访迪吉老师说明情况,迪吉听后解释:“恭喜你,是一个好梦,邦君树塞门”指导他以“邦君树塞门”为题做了一篇应试的答卷,可贞参加省试时,恰巧命题是“邦君树塞门”一考中了举人。至今有“王先生作文,可贞中举人”的传说。迪吉先生病故时,就来了17个顶戴花翎的学生为他送葬。王迪吉遗有“丙子科岁迪吉立”进士旗杆石一副,光绪丙子“进士”匾一块,匾已遗失。并有一幅对联传世:上联曰:“天下奇观看尽不如书卷好”下联曰:“世间滋味尝来无过菜根香”。

    王迪光原名全教,号蔼云,国学生,生于道光22年(1842年)七月初八日,殁于宣统3年(1911年)7月28日。娶叶氏生有忠乾、忠斡、忠杞、忠梓四个儿子,《江源王氏宗谱》有“光绪辛卯年十月,始迁迪德堂,有意创立祖会,预为义塾,文庄章本,劳苦不辞,会见成效,一切公章之事,乐赞成焉”之记载。为人正派,口学兼优,继承父志,勤俭持家,家风严律,教子有方。行善积德,乐助于人,热心公益,捐资兴教,修桥补路,众人共仰。迪光公不仅是一个聪明,精干的人,而且是一个办事公道,教子有方的人。有一年,大冶打铜匠住在他家做艺,他一看就会,待铜匠回去过春节时,迪光利用工具打造一套香炉花瓶。说他办事公道,果真不假。迪光到燕厦宝塘买黄家的水田,当地人不给水,他亲自上门说情,从收租中按比例付给当地人的水费,并承担皇粮国课。有一次三儿子南峰与他人发生口角是非,要动手打人被制止后,迪光把儿媳召集到祠堂,动用家法,令南风罚跪,背受荆棘,以正家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湖北通山县洪港镇江源村王氏老屋·迪德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re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