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小舍得》收官了,无论追剧与否,相信你都对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有所耳闻。
![](https://img.haomeiwen.com/i2468320/062553fcbba9d173.jpeg)
剧中的鸡娃妈妈田雨岚为了让儿子进金牌班,与奥数老师钟益起了争执。钟益冲田雨岚喊:子悠是一路扶着过来的。言下之意是子悠资质平平,到不了尖子生的程度。大概电视剧主创想让观众同意钟益的观点,给子悠穿了一件赫奇帕奇的T恤,暗示子悠和众多赫奇帕奇的学生一样,是一个没有天赋,但诚实、正直、不畏艰辛的孩子。
最初的差距
资质平平就一定要上补习班才能名列前茅吗?难道孩子的智力真是天生,无法改变吗?那教育到底起什么作用呢?
法国思想家布迪厄认为,教育工作是持续不断地进行、最终打造出受教者“习性”的教育行动。习性一经形成便拥有自己的生命,即使生产它的教育工作已然停顿,它还会继续影响行动者的思想、认知以及实践。
比如说,一个广州小孩,在广州生在广州长,成年后到其他城市读书或工作,别人一听TA说话,就知道他是广东人。TA的口音就是TA的语言习性。这种习性不可逆转,是TA最初接受的教育。追根究底,我们每个人最初接受的教育都来自家庭,学校的教育相对都是次级的。布迪厄认为,家庭教育是原初教育,学校教育是次级教育。家庭教育培养的习性与学校的教育越接近,学校教育越容易有成效,孩子的学业表现也越出色。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者贝蒂.哈特和托德.里斯利在美国堪萨斯州做了一项长期追踪研究。他们招募了42个家庭,从孩子7-9个月开始跟踪研究。每个家庭至少跟踪2年半,一直到孩子36个月。每个月,研究者都在家庭内部拍摄1小时的录像,记录孩子和家长的互动过程。42个家庭里,有13个家庭来自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10个来自中等社会经济地位家庭,13个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6个贫困家庭。
研究发现如下表:
|家庭状况|孩子听到的词汇量/每小时|回应次数/每小时|
|---|---|--|--|
|脑力劳动者家庭|2000|250次|
|低收入家庭|1251 |不到50次|
|贫困家庭|616| |
这一研究结果被称为3000万词汇鸿沟。也就是说,三年累计下来,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与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听到的的词汇量将相差3200万个;三岁时,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将掌握1116个单词,而贫困家庭的孩子掌握的单词是525个。
![](https://img.haomeiwen.com/i2468320/8c01fbaf6cf8923b.png)
不仅仅是词汇量
子悠生长于富裕家庭,田雨岚深爱着自己的儿子,相信她一定能给予子悠最好的回应,能跟子悠说最多的话。子悠的学业应当不会受到词汇量的影响,让他在小学最后一年成绩滑落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还是从语言入手,看看他的妈妈是怎么跟他说话的吧!
回房间关上门你又不知道干什么呢?你在这写。给我老实点。
作业写完了吗?没写完就在那玩啊?当我没看见啊?给你的零花钱全买那些恶心兮兮的东西了,还把它当成个宝。你玩这些东西能考上翰林吗?迟早有一天我都给你扔了,这么大的人了,一点自觉性都没有。
我说了你多少回了?课本跟书本都要随身带好了。都五年级的人了,还是不长记性,到处丢三拉四的,你备忘录呢,我每天让你记备忘录是干什么用的,天天嘱咐你养成好习惯养成好习惯,你当耳旁风啊?我这个当妈的做到这份上,你还想我怎么样啊?你看着我干什么啊?我脸上有2号本啊?
这些都是田雨岚对品学兼优的子悠说的话,想一想,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否定语言的环境里,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000万词汇的研究者也对些做了研究,他们发现一年内,脑力劳动者家庭与贫困家庭的孩子听到的词汇也有巨大差异:
家庭 | 肯定词 | 禁忌词 |
---|---|---|
脑力劳动者家庭 | 166000 | 26000 |
工人阶级家庭 | 62000 | 36000 |
贫困家庭 | 26000 | 57000 |
孩子们长到4岁时,他们之间的鸿沟更加巨大:
家庭 | 肯定词 | 禁忌词 |
---|---|---|
脑力劳动者家庭 | 664000 | 104000 |
贫困家庭 | 104000 | 228000 |
妈妈的成长历程
田雨岚也算大学毕业,在商场里做到楼层经理,不该算底层家庭吧!可是别忘了她的成长环境和她的原生家庭,十几岁时去打工,稍有不慎就会被所有人骂。她的妈妈是护工,没有文化,小三上位嫁给南建龙后,她也只能在书房里搭张床。一直以来,田雨岚都处于从属地位。
英国教育社会学大师伯恩斯坦认为父母的语言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学业表现。伯恩斯坦发现,工人阶级的语言充斥着简短的命令句,情绪化,使用决断句,表达缺乏逻辑性,较少使用非人称代名词。他把工人阶级的这种语言形式称为“公共语言”。长期生活在这种语言环境的孩子会压抑好奇心、自我意识及对外在世界逻辑性及含糊性的敏锐度,他们只能看到个别事物的内容。与之相对的是中产阶级的“正规语言”,这种语言语气较温和,较能抽离于所谈论的事情以及交代前因后果,倾向采用条件性命题,讲话较留有余地。“正规语言”让孩子可以较自由表达复杂丰富的人、物及事,好奇心较易被鼓励,自我意识较强,也较懂得观察事情复杂的因果关联。伯恩斯坦把两种语言称为限制型符码和精制型符码。
语言形式 | 语言形式特点 | 语言符码 | 语言符码特点 | 使用者 | 对孩子的影响 |
---|---|---|---|---|---|
公共语言 | 命令句、情绪化、缺乏逻辑 | 限制性符码 | 缺乏变化、墨守成规 | 工人阶级、中产阶级 | 压抑好奇心、自我意识、只看到个别事物 |
正规语言 | 温和、抽象、有逻辑性 | 精致性符码 | 较多变化、表达个人感情 | 中产阶级 | 鼓励好奇心、强化自我意识、能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 |
当了妈妈的田雨岚已是白领、家境富裕,她能够同时使用公共语言和正规语言。可是,因为她从小处于社会底层,处于从属地位,在家里对待子悠,她特别倾向于使用公共语言。不仅于此,子悠所就读的风帆小学是一所公立小学,不一味追求成绩,不造成抢跑。田雨岚显然是不认同学校这种理念的。
父母的态度
伯恩斯坦认为,学生对学校的投入程度受到家庭对学校“理念、价值观”和“知识传授”态度的影响。他把家庭态度和对学生的影响分成了五类:
家庭类别 | 1类 | 2类 | 3类 | 4类 | 5类 |
---|---|---|---|---|---|
学校理念、价值观、品德培养 | 认同 | 不认同 | 认同 | 不认同 | 有所保留 |
知识传授 | 认同 | 不认同 | 认同 | 不认同 | 认同 |
家庭条件或能力 | 有条件协助孩子 | 有条件 | 没有能力 | 没有条件 | 有能力 |
学生反应 | 投入 | 延缓 | 幻灭 | 疏离 | 抽离 |
学生表现 | 积极正面回应学校的品学教导 | 观望,既不投入,也不抗拒 | 乖学生,但学业成绩欠佳 | 不知如何达到学校要求 | 只读书,与学校价值观保持距离 |
如果用这个理论来看,田雨岚像是在第5类家庭,而子悠确实只是在学校读书,似乎与同学和老师都有距离,没有朋友。当然,伯恩斯坦的理论是宏观理论,或许我们不该用这一理论来看具体的人。笔者只是想表达,家长的态度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品学表现。
不自觉的孩子
具体是什么样的影响呢?首先受影响的,是子悠的思维方式。
听子悠考金牌班考了第8名,田雨岚说:“妈妈早就说过,我儿子最聪明了,又聪明又用功又听话,而且还长得这么帅。”
他取得成绩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夸他聪明。一次又一次的夸赞让子悠形成了固定性思维,认为自己考得好是因为聪明。那么考不好就是因为他不聪明了。子悠从一年级就上奥数,米桃却从未上过补习班。子悠考分没有米桃高,他认为自己没有米桃聪明。尽管他说出这句话时,妈妈和爸爸异口同声否认。可是,一次的否认怎么能抵消得了他从小到大日积月累形成的固定性自我评价——固定性思维模式?
除了影响子悠的思维方式,田雨岚的语言还影响着子悠的自控力。回家看到子悠在玩,田雨岚张口就说:“这么大的人了,一点自觉性都没有”。自觉就是自律。听自己的,才叫自律。听妈妈的,那是妈妈律。天下没有不自律的孩子,多的是不妈妈律的孩子。
看到子悠衬衫没扣上:
你扣子怎么不系啊?
勒。
忍着。
子悠考了好成绩:
既然都完成了,就别写了,玩会儿吧。那我能下去踢会足球吗?踢足球就算了,弄得一身臭汗,一会儿回来又静不下心来,你睡前还得背单词呢,你别忘了。你这样,看会儿课外书,要不看会电视吧?乖,啊!
让子悠竞选班干部:
你哪那么多话呀,啊?你就按着妈妈给你写的这个背背的滚瓜烂熟的,就像自己说出来的一样,重点就是要声情并茂,来,从头来。
田雨岚一直在培养子悠的妈妈律,试问,她怎么好意思说子悠一点自觉性都没有?
电视剧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刻意夸张地营造出许多戏剧冲突,最终以大团圆结局结束。然而,我们或许也可以检视一下自己,是否在用着同样的语言,同样的方式,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孩子。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 ——《父母的语言》,通过这本书,你将会发现,你说的话塑造着孩子的大脑,影响着孩子的智力发育,思维方式乃至人生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