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研究互联网技术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的美国作家克莱.舍基继《人人时代》之后的另一本书。
人们可以利用自由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可以创造价值。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自由时间也越来越多,“全球受教育人口累积起来每年超过一万亿小时的自由时间。”如果把这些自由时间加以利用,会创造出极大的社会价值,比如,维基百科,Apache等等都是成功的例子。什么是认知盈余,怎么产生,可以创造哪些价值,以及如何更好地让群体的认知盈余产生更多的价值,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首先,什么认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作者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按照书中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认知盈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全新的资源,是受过教育人群通过分享他们的自由时间,用于创造社会价值的一种社会资源。认知盈余不是社会群体的自由时间集合,自由时间只是产生认知盈余的条件之一。认知盈余也不等同于社会价值,只有通过设计新的参与方式和分享方式,遵循一定的群体管理规则,才能对认知盈余进行充分利用,才能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其次,认知盈余是怎么产生呢?作者认为是方式、动机和机会三者的融合,从积累的自由时间这个原材料中,生产出了认知盈余。方式是指新的媒体形式的出现,“原本只能在单向公共媒体(如书籍和电影)和双向个人媒体(如电话)间进行的选择,如今扩展除了第三个选项:从个人到公众的可延展的双向媒体操作。”新媒体的出现带来的变化是让人们从消费和围观变为参与,即使是同样看视频,原来是在电视上,现在网络上,但网络视频提供了“鼠标”,人们可以发表评论、评分、排名和分享,这是完全不同的。新媒体方式的出现极大地创造了认知盈余。反过来,“以群体的形式尝试新事物,是迄今为止也是将来对社会化媒体最为意义深远的利用” 。动机是指乐于分享的内在动机。本书通过例子说明一个观点——即使没有经济报酬,人们仍然愿意全情投入分享。原因是“热爱胜于金钱”(书中有心理学实验进行佐证),以及 “自治的愿望(指决定我们做什么、怎么做)和有胜任感的愿望(指能够胜任我们所做的事)”的内在动机。而且,“出发点是兴趣还是金钱,会让人们在做事时表现得不一样” 。机会是指通过参与获得的机遇,因为“方式与动机并不足以解释我们的认知盈余正在衍生出什么新用途”。人们通过参与到一个协同组织,会产生竞争,会提高质量,会创新,会通过互动产生新的洞见,并通过协作组织进行传播。
认知盈余可以创造哪些价值呢?作者分析了四个不同规模的分享以及带来的价值。第一种是个人分享(Personal Sharing),是最简单的分享形式,比如向网络上传照片、文本和视频,这些分享构成了巨大的免费资源库。第二种是公用分享(Communal Sharing),是在一个协作的群体内部进行,如应对产后抑郁症小组,成员间有更多的交流,但其价值只局限于圈子内部。第三种是公共分享(Public Sharing),协作群体积极尝试创造公共资源,这种分享要求参与者更为开放,并和新人和非参与者分享创造出来的价值,比如Apache项目,允许人们随意加入,产生的成果也希望外界使用。第四种是公民分享(Civil Sharing),表现为一个群体积极尝试改变社会,这种群体的一个显著目标是改良社会,比如“粉色内衣”行动。我们应该更关注公共价值和公民价值这两类共享,不仅因为他们带来的影响更深刻,社会从中受益更多,也因为这两种价值更难以创造。我们需要利用认知盈余,创造出更多的公共价值和公民价值。
如何更好地让群体的认知盈余产生更多的价值呢?
本书首先强调了社区文化规范。作者引用了福雷关于利用分享知识的条件进行了分析,这四个条件是:社区规模大小、共享知识的成本、被共享知识的明晰性和接收者的文化规范。第四个条件中的文化是指社区关于事物如何运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的一套共享假设。比如Apache社区不仅共享计算机代码,也共享关于如何改进代码的探讨与争论。在这四个条件中,参与者的规范是预测未来是否成功的关键,而这些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群体成员是如何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由此看出,群体分享知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体成员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社区文化。因此,创造一种能给社会带来更广泛利益的参与性文化极为重要。而这个文化又与一个问题相关——社区中的每个成员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利用认知盈余来创造真正的价值?正如作者所说,“真正的变化来自于人们认识到这种盈余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会”!
作者接着研究了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指出:对于个人来说,拥有社会动机可以比只拥有单独的个人动机可以产生更大的参与率。对于业余性群体来说,个人满足感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这类群体的存在更依赖于成员的内在动机。但过于关注个人满足感会削弱对群体自身目标的关注,导致群体效率低下,因此,“任何试图创造实际价值的群体都必须进行自我监管,以确保不会忽视自己更高的目标。” 这种成熟群体的运行机制是,“成员将群体的标准内化,并遵照它来规范那些不符合标准的行为,无论是自己的行为,还是群体其它成员的行为。” 本书还提出了管理共享群体的方法,认为共享管理行为通常依靠如下因素:参与者之间相互可见的行为、对于共同目标的可靠承诺,以及成员们对不轨行为进行惩罚的能力。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面对同等目标时,占有最大份额的人可以在经营资源和惩治违规方面,做得比市场和政府体制还要好,能解决很多有趣的、重要的或者紧急的任务。
利用认知盈余创造价值的途径是不断尝试。作者指出,价值的重要来源与其说是总体战略,不如说是广泛的实验。以群体的方式尝试新事物,是迄今为止也是将来对社会化媒体最为意义深远的利用。因为,“新工具所提供的机会越多,任何人可以从之前社会形态推断未来的可能性就越小”。“要从一个工具中创造出最大的价值,靠的并不是总体规划或者跨越式发展,而是连续不断的尝试与错误”。“如今重要的不是人们拥有的新能力,而是人们如何在技术和社会的双重层面上,将这些能力转化为机会。”
作者还提出了提高成功运用认知盈余的可能性的几个方法。
第一,起步阶段。(1)要从小做起。社会化媒体中一条名副其实的法则是:为了拥有一个大型而优秀的系统,最好从一个小型而优秀的系统坐骑,并且努力使它变大、变强,这样做远远好过从一个大型却平淡无奇的系统做起并努力改进。(2)问问“为什么”。服务的设计者必须站在使用者的立场上,还要用怀疑的眼光来观察用户从参与中得到了什么,尤其是当设计者和用户处于不同的动机时。(3)行为追随机会。就是通过给予机会去控制用户的行为。必须给用户提供一个能让他的内在动机得到回报的特别机会,最好既是个人的(如自主性和竞争力),又是社会的(如成员资格和慷概心)。(4)通过对默认设置的谨慎使用来塑造用户的行为。
第二,成长阶段。(1)团体成功的关键是最初吸纳的十几名用户能够体现正确的文化规范。对于100人以上的中型团体管理比小型团体和大型团体管理更棘手。中型团体成员既感受不到小团体(十几人)的亲密感,也体会不到大团体(1000人)的规模和多样性带来的好处。因此,事先形成的文化极为重要,不管是有帮助的还是可疑的,包容的还是多疑的,一旦形成,将很难再改变。(2)通过对不同参与程度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来将总体贡献最大化。群体里人越多,最活跃和最不活跃用户之间的差异就越大,因此要将参与贡献的单位最小化,门槛最低化,来达到价值最大化。(3)亲密度从不扩大。小型团体的成员之间亲密度高,大型团体的参与者们会组成许多更小的、社会关系更紧密的团体。拥有大量用户、拥有活跃的用户群、拥有志同道合的用户群,这三者你不能同时拥有,只能选择其二。(4)通过制定可见规则创建支持型文化。比如静音车厢。
第三,在发展阶段,不断调整,不断学习,不断纠偏。敢于尝试,敢于迎接困难,允许失败。允许不确定性,“只有当积累了足够的价值之后,群体才会容忍治理”。
“将人们的自由时间和特殊才能汇聚在一起,共同创造、做有益之事的能力的增强,构成了这个时代巨大的新机遇之一。谁能充分利用这一机遇,谁就能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 。如何规划和利用一群人的自由时间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2021.8.3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