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607130/d0f7b9f7cbf01671.jpg)
今天我早上急急忙忙赶去上班,刚打开门,在楼梯间就听到了邻居高分贝的呵斥声。
原来是外婆送外孙女去上小学,要外孙女去楼梯间把电梯按了。待到外婆锁好门来到楼梯间,发现电梯刚走,就咆哮起来:“你怎么这么笨,长这么大连个电梯都不会按?吃饭吃到XX里去了?(不文明的词,就此省略)电梯来了你就按住,让别人等一下呀!”
那个嗓音、那个分贝,那个架势把我都吓住了。
小女孩可能经常被这样吼,所以没什么太大的反应,只是低头小声说:“我刚来电梯就走了了。”
“你不知道把电梯按着呀?”
“可是,可是……我刚来的时候,门已经关了,我连里面的人都没看到。”小女孩哆嗦地说道。
外婆可能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小女孩,可是她仍然很强势的说了句:“那才是巧!”
小女孩低着头,一直没说话,直到电梯来了,我们一起进了电梯,又一直出了单元门,她仍然默不吭声,眉头紧锁。
我想,或许这一整天的好心情,都在这一瞬间荡然无存。而她的外婆,或许转身就会忘记这件事,照样买菜、做饭、打牌。
记得前两天看过一篇文章《父母的音量,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教养》,科学家研究发现,大音量的吼叫,对管教孩子毫无作用,音量越大,孩子注意力越不集中。
北师大教授钱志亮说过:
“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的效果也就越好”。
中国的好多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仍然记得那句“棍棒底下出孝子”,对于孩子的调皮,大多是非打即骂。还说自己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打他、骂他是为了他好,为了他能长记性,以后不再犯相同的错误。
打骂教育可能在刚开始、在孩子小的时候会有一丁点作用,然并卵,一旦孩子习惯了这种打骂教育,他会变得麻木。越往后走,大声对孩子说话,不仅没起到作用,反而让孩子更加叛逆,孩子越来越听不进大人的话,进而学着大人一样地去呵斥、咒骂,甚至辱骂、动手。
到那时候,大人只会说:“我们原来不都是这样长大的?现在的小孩还真是不得了了!”
然而,他们没有反思自己的言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家长想要孩子未来温婉大方、谦逊有礼,但是孩子整天面对的是家长的咆哮、甚至谩骂,每天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那么,孩子未来要么胆小怕事,要么嚣张任性。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写道:
“我们习惯于对家人大喊大叫,指责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沟通,我们都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有效沟通”
就像刚才那个小女孩,她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会被外婆这样吼;她不停的解释,到最后,外婆知道是自己错怪了小女孩,可是她拉不下面子,以一句“那才是巧”结束了这段争执。可是,这几句严厉的大吼,可能会时常在小女孩耳边回荡,小女孩定会郁闷、失落一整天。
倘若外婆能客观的指出小女孩所谓的错误,在知道自己错怪了小女孩后,能及时道歉,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小女孩一定不至于那么懊恼。
对孩子大喊大叫很难正确的引导孩子,相反,还会影响亲子关系的亲密融洽。
如果在孩子犯错时,父母温柔的对待他,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理清思路,找到孩子犯错的原因,并一一告诉给孩子。当父母说话声是甜的,我相信,孩子定能将每句话都牢记于心。
为了咱们孩子的身心健康,请调小您说话的音量吧!不要让吼孩子成了一种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