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哲思专题经典共读-活动记录》第六期

《哲思专题经典共读-活动记录》第六期

作者: 爱文字的小药师 | 来源:发表于2017-12-05 20:30 被阅读57次

    会议记录:
    题目:《中国哲学简史•道家第一阶段:杨朱》
    主讲:心技一体
    简介:心技一体,简书哲思专题副编。爱好中国传统文化,尤喜《诗经》、《周易》,每日以读宋元明书为功课。热衷分享读书感悟,愿与诸同好切磋进步。
    时间:2017年10月31日晚8点-10点
    形式:语音分享+主题讨论
    地点:哲思专题官方微信群
    主持人:六尘影
    记录人:爱文字的小药师

    会议记录:
    20:00
    讲座开始。
    21:00
    讲座结束。
    主要内容:《道家第一阶段:杨朱》
    引言:古代先哲一般都有专门的著作,比如《老子》、《庄子》,而杨朱是没有的,而且有关杨朱的资料也是很少的。关于这一章,具体版本有差异性,大意类似。
    1.早期道家和隐者(背景介绍)
    杨朱生活在墨子和孟子之间。因为在墨子的文章中没有提到杨朱,而在孟子的文章中对墨子和杨朱一起进行了批判,所以得出此结论。不过,杨朱是确实存在的。下图的文献里都提到了此人。


    image.png

    《列子》成书比较晚,《列子.杨朱》中的成书于魏晋时期,其主张是享乐主义,与魏晋玄学类似,与先秦中的杨朱有所不一样,先秦著作大都是在论述各个思想家的时候,顺带提一下杨朱。正是因为讲杨朱的文献太少,所以在讲杨朱的时候,不得不引用《列子.杨朱》篇。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就是现当代的教材里面,几乎没有杨朱了。原因在于在民国时期,学者们认为杨朱是道家的第一阶段,而老子是道家的第二阶段。而现在大家认为老子才是道家的第一阶段,所以就不那么重视杨朱思想了。如果杨朱思想真的那么重要,那为什么没有留下著作?关于这个问题,鲁迅先生做了如下的解答。


    image.png

    以上内容的大致意思是,真正的隐士就像杨朱一样,不留下任何著作,而不像陶渊明那样,虽然是隐士,但是也著书立作。(以上为鲁迅观点)
    在冯先生的著作里提到道家起源于隐士,鲁迅先生认为杨朱是真正的隐士,而其他的人虽然是隐士,但是可能是以隐为进,为了出世。
    2.杨朱的基本观念
    提到杨朱的思想就不得不提到墨子。因为墨子是讲的“兼爱非攻”,而杨朱讲的是“为我”。下面是孟子的看法。


    image.png

    孟子一生有个重要的事业就是辩杨墨。他讲心性论。他有一个比喻就是心失控了,就像鸡飞走了,他需要把其找回来。他把这当做与杨墨争辩的比喻。

    杨朱思想最早的思想来自《孟子》。如下: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以上几张图可以对比看。
    另外一个例子:前几年,动物保护主义。有些人借此之名干扰别人的生活。其实,就是与之类似。

    小知识:在《吕氏春秋》之前,书是没有体系和结构的,在其之后,就有体系和结构了。


    image.png

    傅斯年认为《吕氏春秋》没有任何的创新,是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总结。
    另外,《吕氏春秋》的思想是偏道家的。总而言之,杨朱虽然没有著作,但是我们可以在其它的著作里总结出他的想,即为我、贵己。不过,冯先生认为这里有个分岭。一方面是“为我”即自私自利,另一方面“贵己”。“为我”与《孟子》中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类似,“贵己”与《韩非子》中的不以天下大利易胫其一毛类似。这两种思想还是有区别的。
    现在我们讲的苟且偷生与自私自利类似,但是在古人看来是不一样的。在《淮南子》里面种的“全性保真”类似。


    image.png

    如果从“全性保真”来看,儒释道几家的思想是没多少区别的。
    所以,冯友兰先生认为应该从两面看,区分“为我”与“全性保真”。
    注意:杨朱思想和杨朱事迹的区别。
    3.杨朱基本观念的特征
    举例:


    image.png

    通过这一论辩,来告诉大家杨朱的思想。


    image.png image.png

    心技兄认为,这一章可以认为是杨朱的政治思想。即治道。就如下图所讲,


    image.png

    这一思想在《庄子》里也有讲到。


    image.png

    《红楼梦》也有类似的道家状态。


    image.png

    下面讲的是“全性保真”。


    image.png

    4.《老子》、《庄子》的杨朱思想
    5.道家的发展
    冯友兰先生认为,杨朱是道家的第一期,经过了《老子》,最后到了《庄子》。《庄子》是杨朱“为我”思想的极端为我之外找到一种平衡。这称之为道家的发展。
    以下是胡适先生的理解。


    image.png

    21:05
    提问环节
    1.“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这个政治逻辑怎么讲?他是想用天下治来论证不损一毫,还是用不损一毫论证天下治?

    答:首先感谢伯也兄的提问。如果从字面上讲,确实不好讲。治理肯定是有为的。不过,从老子的“无为”思想来看就要好理解一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

    一面是讲他的为我。另外一面就是讲它的那个“全真保性”。本来每一个人,这样一个淳朴的、这样一个质朴的这、样一个无欲无求的状态,不就是天下最美好的状态。我想就是冯友兰先生他所理解的早期的道家的事思想就是这个思想。冯友兰先生还认为老子是受了杨朱“为我”思想的影响,才那么理解为他自己的政治哲学。

    就是《老子》的第三章当中的这句话。即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就是每个人都是把自己的形体、自己的性命保全好,这样天下就已经有治理得很好了。这是这是下面的一段话。


    image.png

    为什么杨朱的政治思想能够与这段话联系在一起,不是我们联系在一起,也不是杨伯峻先生联系在一起,是《吕氏春秋》自然联系在一起,包括《列子.杨朱》联系在一起。

    这个就是因为这个儒家思想是要讲这个如何去治理天下。是讲圣、仁义,那反过来杨朱他就要讲你们要去立天下,特别是大家喜欢把他们墨子与杨朱联系起来。墨子讲的是极端的爱,儒家的爱不是那么极端的爱,那杨朱他反过来就是讲这个极端的自私自利。所以我想这个是这个逻辑,他不是就是在形式逻辑的这种逻辑,那这个读《庄子.袪箧》篇,我想这个古人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一个关联。

    冯友兰先生认为《庄子》是杨朱思想的再发展,是道家的第三期。《庄子》是中道,不讲绝对的有用和无用。所以孙冯先生老包括这个张岱年先生,他们认为是有这么一个承接的关系,就简单这么一个解释,这个具体的细节,我们可以再讨论。
    开始。

    21:30
    讨论环节。
    群友的主题留言:
    1.道家没有不愿意为天下付出而是道家的天下观和儒家的不同,有层次问题。如果道家要入世的话只有文化洗脑了。
    2.不好这么说,道家之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体现出对生命个体的关怀,开辟了另外一个衡量生命价值的尺度。
    3.道家的政治概念属于道政,它不属于人政。包括小国寡民,老子眼中对于道政之国的国民有一定要求就是符合道义。而这个道义讲究,知天,养生,所以无为。而不是消极。
    ……
    22:00
    活动结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思专题经典共读-活动记录》第六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qh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