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学史// 第十一课《论语》下.《墨子》

文学史// 第十一课《论语》下.《墨子》

作者: 甘草国老 | 来源:发表于2023-12-24 19:55 被阅读0次
网图

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较之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确起到了普及文化的作用。

作为教育家,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学习上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多闻阙疑”(意思是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不耻下问”的踏实态度。

提倡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哥哥在场时,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他的弟子公西华感到迷惑,问孔子为何回答不同,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孔子说:“冉求总退缩,所以鼓励冉求;仲由好勇过人,所以约束仲由。

三《论语》的特色

《论语》为语录体散文,主要记言,虽然大都篇幅不长,但也有一定的文学性

1、《论语》在描写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时,往往体现孔子的声容笑貌,具有形象性。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翻译):孔子来到子游作县长的武城,远远就听到了城中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一只鸡哪里用得着宰牛刀?”子游回答说:“以前我曾听老师说过这样的话,叫做‘君子学习得道,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得道,也就容易听使唤。”孔子听罢对旁边的学生们说:“弟子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那句话不过是同他开个玩笑罢了。”

感觉孔子比较乐观、开朗。

孔子的语言多用比喻,独有文采,具有生活气息和哲理意识。

《论语·子罕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的语言简洁流畅,词约意丰,富有感情色彩。所用皆为常用文言词语,但温文尔雅,含蓄有致,反映出孔子庄严和易、循循善诱的风格。所记多为师生间平日讨论的言论,语气、词调力求逼真,而文法严谨,绝无枝蔓,因而成为后世学习文言文的典范。

四、《墨子》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

是墨子及墨家学派言论的总汇。其中大部分是墨子讲学由弟子记录整理而成,也有一部分是墨子后学的著作。

据说,墨家是最神秘的一个组织。来无影去无踪,学说却是战国时期的一种显学。从汉代以后逐渐衰落。

墨子其人:墨子,墨翟,(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

初学儒者之也,受孔子之术,后觉儒家礼过于烦扰,厚葬耗费财物,致使百姓贫困,而守丧的时间太长,既伤身体,又妨碍生计。弃儒学,自创墨家学派。代表了小生产者“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百工之人的利益。

墨子思想概括为“十论”

尚贤、尚同兼爱非攻、(政治思想)节用、节葬、非乐(经济思想)天志、明鬼、非命(哲学思想)。

墨子崇尚贤者,有能力的人。崇尚和平,不要打仗。主张用兼相爱反对儒家的爱有差异,节约节用,用交相利反对儒家的罕言利,用非命论反对儒家的天命论,用事鬼神反对儒家的不事鬼神,用节葬反对儒家的厚葬,用非乐反对儒家的礼乐。墨子的非命、非乐旨在强调人力的作用,不同意儒家的亲亲主张,提倡尚贤,即选拔贤人来治国。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爱互利,因此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以缓和冲突。由兼爱发展的非攻认为攻人之国最为不利。以极端平等之思想催迫周秦之贵族政治

中心思想:

1、兼爱:要使人不亏人以自利,就必须兼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2、非攻:不能因为自己强大而攻人之国,认为“强凌弱,众暴寡”是一种亏人以自利的最大的不义行为。

五、《墨子》的艺术特色

十分重视论辩的逻辑性。造机器,重逻辑,重视艺术的逻辑性。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译文):现在有一个人,进入人家的果园和菜圃,偷窃那人的桃子、李子,大家听说后就会谴责他,上边执政的人抓获后就要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损人利己,于盗窃人家的鸡犬、牲猪,他的不义又超过了进入人家果园、菜圃偷窃桃李的。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损人越多。如果他损人越多,他的不仁也就更突出,罪过也就加重了。至于进入人家的牛栏马厩盗取人家牛马的,他的不仁不义又超过盗窃人家鸡犬牲猪的。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损人更多,那么他的不仁也就更突出,罪过也就更重了。

由具体事例,循序渐进,一层一层逐步推论,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标志诸子散文已由语录体开始向论说文转化,并为论说文的发展奠定了逻辑推理的基础。

重论证依据,提出“三表”原则。

有本之者,(指古代文献)有原之者,(百姓见闻)有用之者(指政治实践的效验)。

3、不重辞采和修饰,形成了质朴无华的文章风格,善用比喻和事例说明。

相关文章

  • 碎语——《中国文学史》之论语

    第六篇讲《论语》。 《论语》以后有《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老子》与《吕氏春秋》...

  • 第十一课 陶渊明诗歌

    第十一课 陶渊明诗歌 陶渊明,中国是中国文学史上堪与屈原、李白、[杜甫比肩的伟大诗人。陶渊明自己从来没有说过是哪里...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46)

    中国历代著名作家及作品 一、先秦时期 孔子:《论语》 老子:《道德经》 墨子:《墨子》 孙子:《孙子兵法》 孟子:...

  • 统编教材九下第三单元第十一课《送东阳马生序》电子教材、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九下第三单元第十一课《送东阳马生序》电子教材 统编教材九下第三单元第十一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 16.5.21——2

    思想经典 《周易》 《论语》 《孟子》 《老子》 《庄子》 《列子》 《荀子》 《韩非子》 《孙子兵法》 《墨子》...

  • 文学常识古代篇十一

    文化、典籍 1.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2.风骚--...

  • 墨子.节用下

    【原文】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辟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今孝子之为亲度也,将奈何哉?曰:亲...

  • 墨子.兼爱下

    【原文】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

  • 墨子.非命下

    【原文】 子墨子言曰:凡出言谈,则必可而不先立仪而言。若不先立仪而言,譬之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焉也,我以为虽...

  • NO.0048.三年上 人教版语文 日积月累 - 草稿

    第1课 1不迁怒,不贰过。孔子《论语》 2.爱人若爱其。《墨子》 墨子,春秋时期,宋国人。哲学家。 在几何学,物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学史// 第十一课《论语》下.《墨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uh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