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救治的失败并不是医学的无能,而是对生命的尊重”。每个人都会死亡,也都要面对死亡。当我们不能独立,不能完成自己的生活。我们应该怎么过生活?
病痛来临又怎么面对医生的提问。关于“保守疗”和“积极治疗”。关于“好死”还是“赖活”,有没有其他选择?又怎么和自己的亲朋好友和这个世界去“优雅的告别”?
我从没思考过这个问题,很多人一样。觉得死亡是个沉重的话题,不愿意提及更不曾设想。直到我在老师的推荐下看到这本书。才开始改变了对死亡及怎么理性的面对死亡有所思考。“好死”和“赖活”还可以有第三种选择“在家人的陪伴下好好的活到终点。”
关于生死告别,网上不经意看到了著名女作家琼瑶呼吁“善终权”的报道。感触很深,她提倡“安乐死”的方法离开。也与我在书中看到的“安乐死”观点一致。
死亡是人之常情她在《雪花飘落之前》新书发布会提到,这是生命中重要的一课。关于死亡的提倡,关于和世界优雅的告别。
首先,自己感恩生命,感恩上帝。因为自己没有因为意外,疼痛,或是其他而死亡。现在活到了79岁。自己会快乐的活着,自然的选择死亡。自己选择的想要花葬的安葬,归于尘土,归于自然。
琼瑶的观点:“不管自己以后得了什么重病,不论怎么样痛苦,怎么死的快便怎么死。不要插什么气管,尿管或是其他自己不知道的管子。我只想优雅的死去,完美完整的与家人及世界优雅的告别。”
中国现代女作家琼瑶她希望死后不要太张扬,不要来追悼会,更不用通知太多的人。只要自己在死后一周告诉其他人便好。自己不想以后麻烦和耽误他人的时间。更不要什么死后荣光,死了追求什么名利都不重要,自然静默的离去是最好的。
而她对于死亡和勇敢理性面对是因为,之前丈夫让她写的一本书。他告诉整个社会‘善终’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爱的极致终究是断、舍、离。
也是因为丈夫的失智,她思考了自己的死亡和告别。如果你把他生命变成延长死亡,连思想意识都没有了,也不能跟人沟通,那是最最悲惨的人生。爱到极致把痛苦留给自己,对你最爱的人,学会放手。”
自己也努力完成了这本称之为“生命最重要的一课――《雪花飘落之前》。这本书有两部,一部是自己前半生的过往,一部是自己和爱人的美好的回忆。
她是才华横溢的女子。从家庭主妇写作《窗外》到后来的著名作家。她让很多人红了,作为她的影视演员。她是勇敢伟大的女性,面对丈夫的病痛始终不离不弃照顾着。
她是睿智的,丈夫的病痛她理解了生命的常态。思考了自己怎么样面对死亡,怎么选择死后的仪式。她的人生可以说经历了痛苦,磨难,也拥有了成功与辉煌。
庭院深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的祖母,一个92岁的总是微笑,彬彬有礼的老太太。
她的一生是没有享受过什么,尤其是那个年代的人。物质的极度缺乏,吃饭能吃饱不错的年代。但,她依然很开心过着每一天。
她40不到的年龄丈夫因病去世。自己独自带着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一直没有改嫁,也没放弃过人生,更没放弃过照顾孩子。
她没读过什么书,但,她对人很有礼貌。还教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每次总是笑呵呵把自己的凳子让给来家里玩的同村人。或是,冬天把自己的火盆让给来别人。
她算数什么的也很快又准。甚至,几斤几两都算得很清楚。我有时候都觉得奇怪没有读过书的她会算数。小时候,我算几两多少钱还是她教会的。
她一生乐观,节约,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大家都觉得很不错的老太太。直到,某一天,她晚上睡着了自然离开了人世。第二天被家里人发现,没有任何的征兆与疼痛,也没有和家人有任何的交代。很遗憾,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便悄然离开了。
她的离开,我整个人是忧郁的。一想到照顾我,关心我的祖母再也见不到。只要想到便眼泪不止,难过了一个多月。也是第一回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觉。因为,那时候我可以打暑假工挣钱了。本以为可以给她买礼物什么的,我再也没有机会了。
她不是我的母亲,却是从小把我带大的。第一次知道了自己面对亲人离去,面对死亡的感受。后来,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开导和陪伴。我也慢慢才接受了现实,从悲伤里走了出来。
《最好的告别》是一本教人怎么面对亲人离开,面对衰老,病痛,养老院的形成,怎么对待老人及医患关系到人生面对自己死亡的书籍。
很棒的一本书,书的作者和父亲都是著名的医生。用生活的实例,自己的父亲、母亲的生病事例来分享。阐述人们是怎么做的选择,我们可以怎么选择。作者阿图在父亲得重病后和父亲共同选择,在父亲离开的时候做了比较好的告别。
这本书有说,其实,很多人都很难在家告别,甚至来说是一种奢侈。因为现在的时代,医学什么虽然发达。但,如果真的有病痛,家人是很难做到放手给病人回家修养的。
另一方面,确实在家静养也是要很多的成本。人员照顾,金钱投入,精神投入等。也确实是个很难也纠结的事情。
因为自己的不愿意放手,很多病痛的人最后都是在病床上。甚至,严重的面目全非,身体各种管子的插入等。死亡的时候也不能好好的和家人告别,不能有所交代。而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
那人应该放手吗?应该尊重生命的逝去?我想:是的。但是这需要很强大的心里接受,以及很强大的思维转变。
书中告诉我们:生命的离去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怎样离去,可以听取医生和患者本人的选择去安排。
原来医患关系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家长型、资讯型、解释型。
家长型:和家人差不多,很赞同患者家人的观点,什么化疗,插管,尽一切可能的救治。不管怎么样坚持到实在不能挽留为止。
资讯型:给人们说出几种针对这样的病患的方案。让家人去选择做哪一种,医生本来不会做什么参考选择。
解释型:医生会分析出很多种方案,说出每一种的好处和坏处。给出建议参考供病患和家人去自由选择。
而死亡可以选择“安乐死”,听从病人和家人的共同的选择。医生也不强行的去救治明知道希望很渺茫的人。让患者可以在生命的有限时间和家人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吃自己想吃的东西,直到生命的灯火耗尽安然死去。
作者阿图的父亲便是选择的这种,被认为是和父亲在生命的最后选择的“最好的告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