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聚焦:友问我,她想报个心理学证书,我想了想告诉她,要深掘一眼井,不能四处挖坑。
细想这些年,自己就是四处挖坑,好像每一个点都能能讲个一二三点,但是似乎继续深挖这个话题就停止了。所了解的都是这个话题的表面,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只是我浅浅的梳理出来,表达了一下。
从2014年管理课题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做的都是事务性工作,最后觉得还应该抓住一个点,开始做课题研究工作。讲了很多课,指导了很多课题,但是只是操作层面的,什么是研究?如何研究?研究出了什么?似乎还是懵懂之中,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只是一味地模仿和机械的重复。对于如何研究并没有独特的建构模型。
怕丢了自己教研员的专业,开始做课堂观察的教研活动,会了操作层面的技术问题,但是仅仅是技术问题,是否能够落地,是否能够真正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呢?这些都是未知的,是预想的。
于是,我开始深度接触课堂,了解教科研的问题,问题又出现了,我似乎还不是在做研究,而是预设出自己理解的结果,然后通过一次又一次教研活动进行低效的论证。这样的低效活动做一百次除了产生职业疲惫感,似乎没有什么价值。我最近在思考几个问题:现在教研活动的现状?基于这样的现状,有哪些问题存在?国家对于教研工作的要求有哪些?现代教研的模样有哪些?听课评课的主持人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绝不是我拍一下脑袋就能想到的。
因为带了一直有温度的团队,所以接地气的团队建设也是我常常去思考的一个话题,在团队建设的组建,主题,运营梳理出一些具体做法,但是仅仅是做法,缺乏理论的支撑。
做了8年网络教研,还是流程的熟悉,网络教研的理论支撑是什么?选择主题的依据是什么?评价这种方式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方式又是什么呢?我去思考过,但是因为才学浅薄,我好像悄悄的回避了。
这就是四处挖坑的后果。因为忙着挖坑,所以没有时间去磨刀,没有时间去琢磨研究方案,没有查阅文献,没有静心思考专家的认知,没有方法,没有利器,当然不会有深掘一眼井的能力。
所以,越来越想聚焦,聚焦了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可以大放异彩的。
今天看着电脑上的三篇退稿,又是三个方向,狠狠心,放弃两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