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电影漫谈简书电影院
《敦刻尔克》在敌人到来之前,我们只想活着

《敦刻尔克》在敌人到来之前,我们只想活着

作者: 红服女夜奔 | 来源:发表于2017-09-04 17:16 被阅读0次

    “要涨潮了。”

    “你怎么知道?”

    “因为尸体都漂回来了。”

    看完《敦刻尔克》,这是印象最深的一组对话。

    01

    1940年5月下旬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被认为是二战的历史性转折。

    这次所谓的战略撤退被后人极尽称颂,当时却充满了绝望和挫败。

    彼时沦陷的盟军多达40万之众,最初拟撤出3万人,但是最后在大量民用船只的帮助下,成功撤退了33.8万士兵,被誉为“敦刻尔克奇迹”。

    《敦刻尔克》有点像英国人拍得抗战片,里面没有手撕鬼子,甚至连鬼子的鬼影都没有出现一个,可是就让人感受到了压迫心脏的无措和紧张。

    敦刻尔克是战略上的大撤退,但不是人性上的大撤退。

    当月光号靠岸,船长救的空军走出船舱。

    听到经过的士兵刻薄了一句:你们空军早干嘛去了?

    镜头推进到老船长,他从背后拍了拍那位年轻空军的肩膀说:船上的人都知道你做的一切。

    这大概就是人性的高贵之处:被命运戏弄、扎伤之后,仍然怀抱善意和向上的进取,使之成为可拼可欺却不可辱的生命力。

    我们需要《敦刻尔克》这样的电影,带我们去赤裸裸地抵达历史现场。

    历史是大多数人组成的,与此同时,大多数人是写不进历史里的。

    这部分写不进史书里的大部分难道就不重要吗?难道他们不应该被人记住吗?

    不是的。

    所以电影的结尾,船长儿子把死于意外的17岁少年的事迹,告诉了当地报社。少年的遗愿终于达成了,他上了报纸,他实现了他作为普通人的英雄梦想。

    02

    历史上的敦刻尔克撤退,不是一场胜利,而是保存实力。

    而电影《敦刻尔克》里没有歌颂英雄的套路,而是去白描平民,那些在战争中互相自救、仍旧保持着高贵人格的平民。

    在那一个瞬间,在生死面前,他们自保或救人,他们每个人都是渺小、平庸、软弱,却又很酷的英雄。

    撤退是一场奇迹吗?

    不,生命才是奇迹。

    在战争中提心吊胆的小人物,像是现实生活的一个比喻。

    在宏大的历史面前,个体的力量是渺小而无力的,正是如此,才凸显出小人物在某个勇敢瞬间的高贵,是多么伟大。

    余华曾经讲过一段关于活着的意义。

    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之前热议的台风天被车砸到的中年男人,为了能吃好饭而格斗的大凉山孤儿们,还有无数个为了家庭、子女,艰苦赚钱、默默奋斗的普通人。

    他们默默咬牙前进、坚韧隐忍,正是明白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

    我们说的小人物,不仅是战时、不仅是清朝,不仅活在民国,而是指每一个受着生活重担和精神压力的人。

    最朴素的生活哲理就是活着,在苦日子里咂摸出一丝甜味来。

    就像里尔克说的——

    有什么胜利可言呢?

    挺住意味着一切。

    我们中国人也经历过艰难而漫长的战争,大半国土都沦陷了,我们深切地知道什么叫战争的创伤、什么叫做连年的烽火、什么叫做生命的失序。

    同样的,我们也深刻地知道什么叫毁家纾难、什么叫作战到底、抱必死之决心、与吾国共存亡。

    今天动辄叫着打到××去的人,一不懂战的代价,二不懂争的意义。

    他们所迷恋的只是一种虚无的强大感,并不知晓这些强大背后,要多少普通人的生活、乃至生命去填充。


    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它不仅仅存在于日历上,也镌刻在人心上。

    我们应该应该记住的是: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应当降临的,它的代价是茕茕的白骨,是无数的坟茔。

    此时大家能享受的一切,放在大历史的背景里,是美好而珍贵的、是脆弱而易逝的。

    纪念真正的价值,其实是向我们传达一个清晰的信号:如果一个民族不回头审视曾经的罪恶,那么这个罪恶就会变成历史的癫痫,必将反复发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敦刻尔克》在敌人到来之前,我们只想活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mbe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