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子蔷薇
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个视频:一位65岁的老人跳河轻生,两名民警先后跳下距岸3米,深超2米的河中营救,岂料老人先后两次勒住两人的脖子往水里按,并不断高喊:我六十多岁的人了,我就是死也要拉你们年轻的垫背……
水中无处借力,生死一线间。
投之以桃,报之以怨恨。明明是自己选择的轻生,为何要拉别人垫背?
“我过得不好,你也别想过好”,这种恶毒充斥在社会的每个角落。尽管我们都期许来自他人的善良,但却总是用最恶毒的言语,最中伤的评论,来伤害别人,对周遭恶意满满,并乐此不彼。
“来啊,互相伤害”,已经成为人际关系中无法跨越的一个梗,无论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我们都像一个刺猬,将矛头指向外部,伤害了别人,也困囿了自己。
表象之下,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在作祟?
01| 互相伤害,源自生物本能
一次商务饭局,旁边坐了个部门经理,闲聊起生意上的人和事。他有个生意伙伴,在一个项目中给他使了很多绊子,让他非常愤怒。
他一边夹菜,一边漫不经心的说:我希望他明天出门被车撞死!
心下一惊,只是小小利益之争,不至于恶毒到以死亡来诅咒吧?
社会竞争中,我们偏向于将他人在事业上的成功归结于外因,而将失败归结为他人本身存在的问题。同时,我们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自我优秀,而面对失败,却喜欢从外部找因素。这也是人性中自我防御本能导致。
攻击行为,有利于获得资源、抵抗攻击、威吓,乃至干掉竞争对手,防止配偶的不忠。由利益之争而导致的伤害,符合达尔文的生存法则,是人性生存的本性。
02| 互相伤害,源自挫折的自然反应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帖子,印象深刻。
班里女孩H,沉默寡言,但学习特别刻苦,成绩非常好。同寝室的一个女孩,去跟班主任告诉,说H有精神性疾病。
班主任把宿舍所有女孩召集到一起,大家纷纷陈述H不正常的行为举止,坐实H有精神性疾病的可能。班主任不得不通知H的父母,让他们把H接回家。
H家在农村,很穷,父母没有钱带她去看医生确诊,于是H被辍学在家,开始了洗衣做饭砍柴放牛的生活。
N年后,大家提起这个事情,心生愧疚:当初只是嫉妒她成绩好,故意说她有病的,没想到毁了H的一生。
想想多么可怕,一群十几岁的孩子,因为嫉妒,集体串通,轻而易举掐灭了H乃至整个家庭在贫穷中唯一的希望。
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
当我们达到一个目标的动机非常强烈,当我们预期得到满意的结果,却在行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挫折便产生了。
由于对反对和惩罚的畏惧,人们往往学会克制直接的报复,避免对对挫折源进行直接攻击,因此攻击驱力可能会被转移一些安全的目标,甚至转向自己。
H优异的成绩,让宿舍的姑娘们极其受挫。为逃避直接攻击可能带来的退学或者责难,她们以恶作剧的方式对她进行攻击,将H驱赶出学校。
03| 互相伤害,本质是情绪宣泄
世间有很多人,没有任何理由,在网络上和人际交往中莫名地谩骂,宣泄着自己的仇恨和负面情绪,形成强大的网络暴力,对别人造成无以挽回的伤害。
每次明星出轨,最兴奋的,当属吃瓜群众。微博评论区,一片谩骂,犹如旧时代里的吐口水和扔臭鸡蛋,足以让出轨者崩溃至抑郁。
我们不谈论“出轨”的道德问题,只讨论这种集体的攻击心理。真的是因为所谓的“毒舌”吗?还是说评论者就真的比其他人高明许多?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对这种群体心理有过极其讽刺的描述:
“以前人家说她是破鞋,说我是她的野汉子时,她每天都来找我。自从她当众暴露了她是破鞋,我是她的野汉子后,再没人说她是破鞋,更没人在她面前提到王二。大家对这种灯火执杖的破鞋行径是如此的害怕,以致于连说都不敢了。”
庞勒说,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智力立刻会大大下降。
处于群体中的我们,几乎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的支配,于是,我们变得冲动、易变和急躁。
现实生活中压抑的愤怒,需要找一个出口。在虚拟网络和群体活动中,我们可以避免惩罚和威胁,感到安全,攻击行为便喷薄而出。
利用一些偏激的言论,帮助释放愤怒,通过语言转移冲突,从而避免在真实生活中见诸行动。
我们常常以为,通过攻击别人,可以减轻自己的愤怒和不满;通过宣泄,那些不好的情绪,曾经受过的伤,流过的泪,都得以慢慢稀释。
实际上,布什曼指出:通过发泄来减少愤怒的情绪,如同火上浇油。
生活里无数实例也证明:对别人的攻击行为,会强化自我的攻击性。
也许,什么都不做,相比较于“发泄怒火”,能更有效地减少人们的攻击倾向。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见自己攻击行为背后的心理,尽量远离那些会触发攻击性的刺激,奖励和塑造自我的非攻击性行为,从而真正地避免相互伤害。
竹子蔷薇:高校教书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栏作者。分享书籍电影,探寻人性心理,坚持文艺,坚持理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