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翻到大学时的书,有几本打印出来的《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都是朱生豪的译本,封面虽说很单薄,但都好好地被包书纸包起来,四周还缠满了胶带,像是被精心呵护的宝宝,睁着闪亮亮的大眼睛看着你,不禁想起了大学时候学莎士比亚精选的日子。
那门课的老师虽然不漂亮,但她有一头瀑布般的黑发,戴个轻巧的金丝眼镜,非常有文艺感。初见她时,夏日阳光微醺,她的发尾在教室风扇的轻抚下肆意地微旋,白皙的皮肤轻晕一抹腮红,窗外透过树叶斑驳光影打进来,她脸上的神情明亮,如荷花叶瓣欲滴的水珠,拥有最典雅最清新脱俗的色彩。“莎选”老师是个情感丰沛,且非常有影响力的人,即使我们是专科班,她也认认真真地对待。
课上,她认真讲解了《亨利四世上》的历史背景、场景转换和人物对话,重点分析了福斯塔夫的形象,他小丑一般的角色下破落骑士的生活化和合理性,还把《哈姆雷特》中的重点句子划线分析,让我们看影版哈姆雷特,了解他的复仇,他的多愁善感,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他的犹豫,他性格中的复杂和延宕。
老师旨在激发我们阅读的兴趣,引导我们自己查文献去了解文本背后的意义,我们班学生都很喜欢她,可惜我并不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学生,“莎选”课程大部分安排在上午三四节课,一到上课的时候我就想睡觉,因此听得一知半解,听完老师分析回宿舍又不肯静下心来阅读原著,虽说一时兴起把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一口气看完,但也只是囫囵吞枣,看一个剧情大概走向,《仲夏夜之梦》和《威尼斯商人》两本书到现在还是全新的,没有翻动。
现在大部分“莎士比亚精选”课的知识都被我遗忘在了记忆深处,但现实世界经历得越多,我越发感觉我的性格有了福斯塔夫和哈姆雷特的双重性质,在学校中情感充沛焦虑内耗想得多做得少,有拖延症,还老是想着生死的问题,虽说没有经历杀父之仇,但我的性格却像是哈姆雷特复刻。
在社会上历练得久了,对什么都无所谓,成一种游戏的态度,虽然没有流连妓院和烟花场所,但是我已经已经皮得不像话了,事不认真做,还偶尔插科打诨说些荤段子,活脱脱像是福斯塔夫般“老油条”的风味。
以前的我愤世嫉俗,总想批判些什么,做道德的护卫士,又不善言辞,接触很多新知识时,大脑中汹涌澎湃想了很多,但又不愿意付诸行动把它记录下来,就像哈姆勒特一而再再而三拖延杀死继父克劳迪斯的机会,我失去了很多软件万象更新的窗口期,失去了很多创业的机会,即使灵感爆发也只是在大脑中汹涌,痛苦全都是自己的,在命运齿轮的推动下,伤害的只是最亲的人,因为只有他们会为自己焦虑。
现在的我,坎坎坷坷终于找到一份工作,一半脱离爸妈掌控扎根底层,一半在爸妈的圈子里作为“居家贵族”,工资很低被迫啃老,在互联网上看鱼龙混杂的信息多了,也被世俗里抢眼煽动情绪的新闻染了颜色,堕落入深渊。游戏人间,戏谑胡闹,三分清醒七分醉,在不拘一格的行为中透露一些几近绝望的清醒,最近我也长膘长胖了,倒真有一种福斯塔夫的韵味。
哈姆雷特和福斯塔夫伴随着我,渐渐成为我特质中的一部分,莎翁的作品确实历久弥新,禁得起时间考验,虽然我只拜读了他很小一部分作品,而且只是肤浅的理解,但我依旧很怀念那段学习莎士比亚精读的日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