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901202
【原文】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
【大意】夫子病情稍有缓和后,得知子路安排弟子们做家臣的事,说道:“子路啊,你伪诈行事,绝非始于今日,真可谓是‘由’(指子路)来已久了!我现在本来就卸职了,是不可以再拥有家臣的,而你却擅自让弟子们充当我的家臣。我这是欺骗谁呢?难道我还能、我还敢欺骗老天爷吗?”
【思考之三】孔子为什么会对子路严厉批评?从中你读出了圣人怎样的内心?
成语“由来已久”指事情从发生到现在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书上说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我看出自《论语》的本章夫子所说“久矣哉,由之行诈也!”就是说子路欺骗自己、欺骗世人已经很久了。这可谓是非常严厉地批评了。
那孔子为什么会对子路严厉批评?因为,子路“欺诈”的这个事情是“无臣而为有臣”,就是不符合礼制。
我们知道:礼制的设计,第一是要节制而适度地表达情感;第二是要符合身份,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丧礼更是人生大事,死者为大,丧礼这么大的事情更要符合礼的规范。孔子一生批评非常多人的僭越,逾越了自己的身份。就社会秩序来说,这个僭越就是动乱的根源;就个人来说,就是一种欺诈行为,就是自己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身份,这是何等严重的大事。
子路的这个“诈”,用我们的讲法叫做好心做坏事。可是孔子从礼的制定的根本,更深切地去教导子路以及所有的弟子,当我们的行为不符合礼制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一种欺骗的行为。欺骗了谁呢?欺骗了世人,欺骗了自己;在这件事情上,子路还欺骗了孔子老师,最后还欺骗了天。“天”就是天道,天地间最圆满的这个“道”,世间的运行规则。说欺骗了天,那就是最糟糕的事情。
从孔子对子路的严厉批评中,我们可以看出圣人的内心是在对礼的坚守。子路这样被情感所蒙蔽而没有深刻去体会老师平常对于礼的教导、教诲以及悖理乱分所造成个人修养以及社会秩序的严重后果。
【思考之四】孔子对子路的严厉批评说明了什么?
第一,说明孔子对诚实做人原则的坚守。孔子虽然曾经担任过鲁国大夫,但此时已不在位,没有家臣,也不能享受当时大夫去世,丧礼由家臣办理的礼节。子路想把老师的丧事办得隆重又风光,就让孔子的弟子们作家臣为孔子治丧,所以是“无臣而为有臣”。孔子病情好转后知道了此事,非常生气,批评子路不应该“行诈”。第二,说明孔子对礼的坚守。子路的本意,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虽是好意,但行诈却背离了仁心。正如孔子所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篇》),一个人如果背离了仁心,要那个形式上的礼仪还有什么用?从孔子对待自己丧礼的态度,可以看到他对礼的坚守;从孔子对子路的批评中,也可以看到他“克己复礼为仁”(《颜渊篇》)的态度。(贾陆英老师语)
【思考之五】面对抉择,我们要遵从礼制,还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情感?为什么?
看今天社会上的丧礼,也会看到非常多不合礼制的作为,《子张篇》中子游说“丧致乎哀而已矣”,《孝经》中孔子说“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可现实社会中,大操大办者有之,借机敛财者有之,更有甚者,请别人来哭丧,花钱请人披麻戴孝者也有之。这些一方面看起来非常唐突荒谬,另一方面是完全不符合礼制的。
所以,我觉得在我们面对这些要做出抉择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符合礼制规定,符合村规民约,符合政府要求,其次再考虑自己的情感,在不违背礼的规定基础上,充分考虑自己的情感。
本章,孔子透过教导子路,也教导了其他弟子,更教导了千百年后的我们。学经典,就要学会做出适宜正确的抉择,而不被情感所蒙蔽,好心做坏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