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
我的阅读经历

我的阅读经历

作者: 我就叫夏夭夭 | 来源:发表于2016-08-05 13:35 被阅读168次
    图片来自网络

    经常有人问我,你怎么能看得进去书?我看到那么多字就头痛。刚开始我有点无从答起:从小到大一直都喜欢看,像一个习惯,就这么看过来了,没有为什么啊。后来我认真想了一下,这可能跟我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上学之前我爸已经教会了我认了一些汉字背了一些唐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种诗句。记忆中,我没什么玩具;由于帮做家务,放学后也很少看动漫;娱乐项目除了跟小伙伴傻玩、疯玩,就是找有字的东西看。家里有字的几乎都被我或明或暗地看完了,《故事会》(最爱,读过的人应该都能懂)、《读者文摘》,少儿不宜的不入流的武侠小说、《知音》、《家庭》等。。。

    唯一得到的正经的书是两本作文选和一本《三毛大世界》。这三本书简直被我翻烂了,作文书帮助我小学时写作文、写日记应付老师,《三毛大世界》让我小时候知道了中国有很多美丽的地方和传说,心驰神往。

    好怀念

    到了三年级,我在的小学才有了图书馆,于是读了很多童话。《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最爱,因为每个故事都很长,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等等。爸妈一直不知道我小小年纪就看了那些乱七八糟的杂志。这个阶段的阅读,没有任何指导,自己也不懂,就是看着玩,有什么就看什么。

    最大的收获大概就是跟文字成为了不错的朋友,看到它们密密麻麻地排列也丝毫不会头痛,语文学习更是不费吹灰之力。其次就是那些乱七八糟的杂志让我很小就知道了女孩很容易被诱拐强奸卖掉,而还有些女孩则即使没被诱拐也很容易遇到渣男然后人流打胎,被迫一个人承担种种恶果,还有各种出轨外遇、社会不公、失足少女的故事。。。我自知自觉地暗自告诉自己千万不要成为杂志里的那些人,毁了自己或者被别人毁了,这大概是我心智早熟的重要原因。

    初中时开始知道经典名著,也开始看一些名著,当然并没有放弃“韩流”小说、穿越小说、言情小说等乱七八糟的书,最喜欢的是当时学校订的《小溪流》杂志,人手一本。一到发杂志的时候,追打嬉闹就少了很多,大家都安安静静、津津有味地看书。现在想来有点奇怪学校怎么会给我们订这种写满了早恋色彩故事的杂志。初中时记忆很深刻的一本书是《简爱》,它不是我最爱的书,却是奠定我三观的一本书,没有任何外界辅助的情况下,我全然get到了这本书的精神内核:自尊、自立、自爱、追求与爱人的平等,这影响了我的一生。这大概就是不朽名著对人精神的滋养力量。这本书似乎是我的语文老师推荐我阅读的?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他是一个很好的、对我影响深远的老师,以后会有一篇文章专门写他。

    就是这个  里面有很多浪漫的早恋故事

    高中时印象很深的是校园书店卖的一套散文,一共十辑,每一辑的名字都极美,里面的散文也极美。凭借着一点记忆我搜索到了这套书,2006年出版的阅读版语文《美文如歌》:

    第一辑 天河流向东方去

    第二辑 彼岸烟花漫天舞

    第三辑 青稞酒香醉夕阳

    第四辑 香草火焰映天涯

    第五辑 月光低吟满素衣

    第六辑 烂漫百合衣襟香

    第七辑 明月窗纱紫云清

    第八辑 梦泽草色茶凝香

    第九辑 七月流华熏衣草

    第十辑 青草鱼花琵琶声

    很美很文艺的名字是不是?里面的散文也很美,我摘抄过很多,可惜从来没有在作文的时候用上过,但是我确实受到了很大的感染与熏陶,影响有多大呢?当时没钱买全这套书的我现在打算把一整套书买回来重新看。

    现在仍然喜欢这种文艺清新的感觉。06年出版的,现在已经绝版了。。。

    还有一点是开始看心灵鸡汤,那时候的“鸡汤”还没有像现在这么遭人鄙视,而且以其浅显的故事和说理捕获了大批的粉丝,我也是其中之一。大学毕业后的三年里,我仍然一直看鸡汤文,其实自我感觉收获挺多的,鸡汤有其精神层面的一些营养,但是当阅读和心智水平更上一层楼之后,鸡汤就降级为小鱼小虾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种人,认识这个世界的三种方式。阅读,是打开新世界的好方法,是提高自己性价比最高的途径,可以用“用眼睛触摸梦想”。随着在阅读这条路上越走越久,我也慢慢发现了自己存在的很多误区和问题。

    如果说阅读应该是愉悦的享受,让自己度过一段愉悦的时间,随心所欲就好,那么这个爱好其实本质意义上并不比打游戏等其他爱好高级多少,只是一种消遣时间的方式。这样的阅读不等于学习,也不等于提高自我,客观上学习效果还是有,只是程度多少不好说。如果真的想通过阅读自我提高,仅仅“看”书远远不够,这是我最近才开始明白的。

    书中之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定义“真正的阅读”是通过独自死磕文字,让理解力逐渐变强而达到自我提升的过程。阅读的艺术包含所有的非辅助性自我发现学习的技巧:思考、观察、记忆、想象力、分析和省思能力。

    “死磕”意味着对接收的信息的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样对吗”“为什么对”“不对的话为什么不对”“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等等。

    “独自”死磕意味着独自思考。现在有很多书评、影评,提供各种角度的解读。阅读完毕马上去看各种书评固然能够增进理解,但也阻碍了独立思考,你所理解的只是别人的看法而已。《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就认为过多的信息甚至成了思考的阻碍。原因在于我们接收了太多经过媒体“设计”过的信息,当信息加工成结论的过程被整理得过于高效,会让长期接收此类信息的读者慢慢失去对这种信息的处理能力,也就是“理解力”。

    教育心理学里面说,对信息的加工方式,有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两种人。前者惯于坚持自己思考判断,推理论证得出结论;而后者易被旁的各种思想和观点所左右。擅长理科的人一般属于场独立型,擅长文科的人一般属于场依存型。

    我意识到,作为严重偏文科的人,我毫无疑问属于场依存型。回想起来,有多少次,我因为别人的话对某个人、某件事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偏见?有多少次,我不经思考就全信了别人的话、某篇文章?有多少次,我从未深究过逻辑这一东西?有多少次,我因为别人的看法观点与我相左,我立即觉得自己想法不对,迅速放弃、改变原来的立场,并觉得自己太蠢?

    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贵有疑、尽信书不如无书、学思结合……这些朴素的道理,以前老师和教科书叨叨过n次的道理,我现在才真正在心里体会了一层。

    我以前只爱看文学,而且囫囵吞枣,一本书的精髓有时候只得十分之一二甚至更少,比猪八戒吞人参果完全食不知味好那么一点点。文学有其浸染熏陶、提高素养、滋养精神的作用,对精神和价值观念层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润物细无声”,所以也不太需要人下决心做出多么大的行动改变。但文学相比实用型方法论书籍,对实际生活确实缺乏立竿见影的指导。

    很多实用型方法论的书,我曾坚持不看,因为我固执地认为那些书对于改变我的生活状态不会有任何帮助。“你应该多看一些实用的书,少看一点无用的文学。”2014年初,有人跟我这么说过,当时我立即被激怒了,觉得这是在否定我!否定文学!直到今年意识到以前确实过于侧重看文学、忽视了实用型书籍,他的表达确有一定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我的心态极其闭塞、固执、自以为是。如果我们能有效沟通一下,或许我的心智开化会提前两年。

    后来我还意识到,我把鸡汤和有严肃科学理论依据的实用型书籍混为一谈了。阅读的最终效果要落实到改变想法和行动,通过阅读,我们获得新的认知,改变想法,想法支配行动,行动改变生活。所以真正的阅读,学思结合还不够,还得学思行合一、知行合一。对于实用型书籍来说,改变认知进而改变行动是最重要的。所知越多,但所行没有相应地跟上,只会让人更加痛苦,或者干脆自暴自弃,所谓“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就像人的两条腿,如果一条健壮有力,一条肌肉萎缩,当然走不好路。而知行没有合一,也算不得真正的懂得道理。

    《拖延心理学》里面说到过一个四阶段模式:学会一种新的行为模式需要一个渐进过程。最开始是无意识无行动,你会忽视或否认;然后是有意识无行动,这时你能意识到改变的必要;之后是有意识有行动,不断付出努力实践和重复;最后是无意识有行动,新的行为方式成为习惯。这就像一个层层往上的金字塔,越往上越是塔尖,达到的人越少。

    后半段比较枯燥无聊,用一句人话总结就是:我打算改变自己以前只看文学、囫囵吞枣的阅读倾向,要培养自己精读的能力、深度思考的能力,把我积累的碎片化的知识点都整合形成我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方法,就是写作。所以,Here I am,写了这么多,也不知道你坚持看到了这里没有。。。下次我再整理一下“如何阅读”这个问题,既然你能看完这篇,下次记得再来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阅读经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mvh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