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要终身学习,不断学习,就这一原则性的问题大家是能达成一致的。但就具体到某一门课,某一个技能点来说,大家的学习进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的难度却各不一样:有人学的快,有人学的慢,有人是从入门到精通,有人是从入门到放弃。抛开学习者个体的差异不谈,学习资料、或者说老师的教学过程其实也是影响学习者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教育界,有这么一句古话:『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虽然它不全然正确,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老师的重要性,因为老师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公式:学习 = 熟悉 + 意外
这个公式是说,我们在学习某个新的东西(意外,我们不熟悉的东西)之前,总是需要有一些旧知识(我们熟悉的部分)的铺垫和积累。就像盖房子一样:旧知识是地基,新知识是在地基上加盖的一层。
如果我们学习的东西全是已经熟悉的,学习也就没有挑战和乐趣了;
如果我们学习的东西全是『意外』,学习的过程就是空中楼阁,只能左耳进,右耳出,而在脑中留不下任何东西。
所以,学习的过程就是把我们不熟的,不会的知识,与我们已经会了的,熟悉的知识产生关联,把意外也变成熟悉。
问题是: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熟悉和意外这两个部分的比例应该是多少呢?
答案是:15.87%的意外 + 84.13%的熟悉
这个数值是如何得出的,在这里参考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55182v1
有了这个确切的答案之后,我们是否就能更有效的学习了呢?很遗憾,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作为开始学习某一个门类知识的初学者,你如何知道你的目前的学习内容中这两者的比例就是约15%和85%的关系呢?
所以,老师(或者是导师)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