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话牛

作者: 素心水英 | 来源:发表于2021-02-14 07:46 被阅读0次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孟子 梁惠王1.7》

    两千多年前,孟子与齐宣王曾有一段精彩对话,至今读来,回味无穷。

    孟子首先赞扬了齐宣王对于一头牛的不忍之心。

    齐宣王看到一头牛,即将用作祭祀,这头牛被吓得瑟瑟发抖、哆嗦不停,于是他下令赦免了这头牛,用一头羊来替代。

    齐宣王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赦免了一头牛而用羊代替,老百姓还误解是宣王吝啬所致呢,因为牛比羊更贵。

    孟子回答说:“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庖厨:厨房)也。”

    孟子说:“大王啊,老百姓误解您没什么关系,这正是您心中有仁德的表现,(因为当时您)只看到了牛而没有看到羊啊。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蹦欢跳,就不忍心看见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悲鸣,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正因为这样,君子要远离厨房。”君子远庖厨,是远离杀戮,涵养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虽是一点点,却好比一颗幼芽,可以从这一点生发开来,扩充开来,推广开来。

    王说(说:同“悦”)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中说:‘别人想什么,我能猜得出。’这正是描述孟子老先生您啊。我做了这件事,反过来推导为什么这么做,其实自己也不明白。而先生您的这番话,让我读懂了自己。那么,为什么这样的心理就符合王道呢,是为什么呢?”

    孟子洞察人性的能力,让宣王心悦诚服。能够把宣王自己也没有看懂的内心深处涌动的恻隐之心给读懂了,孟子果然是有洞察人心的力量!

    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yú xīn)。’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说:“假如有个人向大王禀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如今大王的恩惠足以施行到一头牛身上了,而却体现不到百姓身上,是什么原因呢?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臂力;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关爱,是因为您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宣王问:“不去做和不能做的表现形式,凭什么去区别呢?”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跳越北海,对人说:‘我不能办到。’这是真的不能。给年长的人服务,对人说:‘我不能办到。’这就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没有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属于挟着泰山跳越北海一类;大王没有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这是属于为长者服务一类。”

    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大王请认真地考虑考虑吧!

    “物皆然,心为甚”,我们习惯于衡量实际物体的轻重,却忘记用心去衡量一下事情的孰轻孰重,其实用心衡量更为重要。

    天地之间有杆秤,这杆秤是人心,是良知,是天理——也就是天良。

    心是事事物物的源泉之源泉,在心上用功,在根源上做对,才能把事情做好。

    于我心戚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话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mxy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