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龑 - 2006年4月4日书于德国柏林)
日已渐斜,我们告别了童话般的色彩之岛,乘船向威尼斯主岛出发。大约1个多小时之后,水上巴士停靠在了威尼斯主岛的码头边。
天还很亮,海风轻拂。
在清凉的海风与斜晖中,我们沿着岛的最外围,紧贴着海水,顺时针慢慢游荡。
水拍打着岸,也拍打着我们的心。
偶尔溅起的浪花打湿了岸堤,也清清楚楚告诉我们,伊人就在身旁,我们即将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绕行主岛小半圈之后,威尼斯的轮廓已在我们的心中渐渐清晰起来,我们于是向岛的纵深前进。
威尼斯是水城,整个城市就是水中生长的奇葩;而岛上纵横交错的水,就是这朵奇葩的生气与灵秀。
水与水的间隔将威尼斯划分为大小不同的块,每块上伫立着排列紧密的古老房屋,有的已经略显斑驳,有的明显刚经过人为的修葺。
排排房屋之间是青砖铺就的小巷。有的小巷两旁是各色的小店,游人往来穿梭,热闹异常。有的小巷悄然无声,只有青砖上的点点苔藓和墙角的丝丝斑驳为伴。
突然感到,威尼斯的美不止她的水,还有这蜿蜒交错的小巷。
我们就在威尼斯的小巷里信步闲游。
刚经过熙攘的人群,几个转弯,眼前又是寂静无人的房屋与小道,繁华似虚无,几个转身,就找不到了踪影。
正不知路在何方,绕过一个巷口,就又见到了人群,回到了尘世。
威尼斯的水道有宽有窄,宽的有五六十米,大船汽艇航行无阻,窄的只有两三米见宽,仅容单个小船擦边而过。
窄道细流的两边,通常又伫立着高高的屋墙,阻挡了阳光的光顾,所以岸边墙上都是一层墨绿的苔藓,还有依着在墙壁上厚厚的贝类生物。
我们终于在穿巷过桥,经过了无数窄道细水之后,来到了比较宽阔的大水道,两岸也顿时开阔,心胸也随之明亮起来。
清亮通透的河水,时时泛起白色的浪花,和着清凉的海风和清爽的空气,点点滴滴丝丝沁入我的心脾,周身通畅。
如果说窄道细水,如深庭中美妇的萧然幽叹,那么这宽广的道,清亮的水,就是她盛装华带,顾若流盼,一笑倾城。
夕阳西下,我们的脚步也到了威尼斯城的中央,由左右两边长廊式的新老市政厅和远处一排建筑,三面围和的圣马可广场,显得广阔而苍远。
夕阳中的圣马可教堂也分外的高大宏伟。
我们在威尼斯的一家中餐馆吃了晚饭之后,夜色已经笼罩了威尼斯,我们赶回了新城,向往着第二天的水城之旅。
第二天上午烟雨蒙蒙。
威尼斯改了昨日的盛装华带,如轻卷珠帘的美人,斜抱琵琶半遮面,一切朦胧起来。
我们乘上了水上巴士,尽情在这反S型的大运河里来回穿行,尽情领略两岸的风光和烟雨中别有的景致。感受着提香、卡纳列托笔下的威尼斯,也感受着我们心中自己的威尼斯。
一会儿,雨住云收,我们坐在了一条刚果拉上,刚果拉不大,我们七人坐在上面,已感局促。
船主是一位35岁的威尼斯小伙子,高大英俊,典型的意大利帅哥。黑色的外套,一件红白相间的毛衣系在胸前,斜搭在后背,既显时尚,而又不失稳重。
娴熟的操控,带我们有惊无险的穿梭于威尼斯的宽窄水域,一口流利的英文,给我们讲述着岸边的风景典故。
绅士的风度,周到的服务,让我觉得威尼斯也更加亲切和可爱起来。结束航行之后,竟也和其他小姑娘一样,争相与他合影留念。
雨过天晴,我们再次步履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里亚托桥,圣母堂,这些美丽的建筑和绚烂的艺术,同这美丽的自然景观,再次在心中清晰和生动起来。
夕阳中,我告别了威尼斯,向佛罗伦萨进发,但却实实在在带走了威尼斯,带走了威尼斯的水,连同她的建筑和艺术,在心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