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学习
《论语》学习第381天,15.41辞达而已矣

《论语》学习第381天,15.41辞达而已矣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1-08-06 08:20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81天

    原文阅读:

    15.41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讲解:

    孔子说:“言辞能清楚表达意思就行了。”

    启发思考:

            “辞”,本义讼辞、口供,引申为言辞、文辞。“达”,是通达,清楚明确。孔子的表达凝练精准,这一个“达”字成为评价、判断语言表达的标准。“达”看起来简单,做到却不容易;“达”不是不讲究修辞,而是要深思达什么、如何达。

            “辞达”,必须先“达”表达之意,再以章法、句法、字法表达清晰。“辞达”其实是修辞的高境界,但不是为了修辞而修辞。文章表达的意思通达晓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深刻隽永,直达人心。刘宝楠注解说,文辞是为了说事,事背后有实,叫事实。说事实,用事实说话,不要文辞富丽,超过了事实,只要表达到位就可以了。

            在《宪问篇》第八章中,孔子描述郑国官员写作政府文稿的过程时说:“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这里的“修饰”“润色”就是“文”之,其目的是为了“辞达”。这是需要细细斟酌、认真推敲的。

              我们知道,孔子更强调反对巧言妄言,反对言过其实、太过粉饰雕琢,以辞害义。前面学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篇》第18章)“质胜文则野”,如果质超过了文,质有余而文不足,那就跟乡野之人一样,难以服人,别人不会信从你。“文胜质则史”,如果文超过了质,花样文章太多,本质修养能力没有,看似文采飞扬,却没有核心东西。所以君子文质彬彬,文和质刚好般配。

            学到“辞达”,可能你也想到了另外一个说法“信达雅”。这是近代学者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翻译标准,谓“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指译文的内容忠于原文,直译,不增不减。但由于中外语境不同,直译过来经常反而不能表达意思,有时候信则不达。达,指译文的意义明白透彻,容易理解, 实际上是译者深刻理解原文之后,用本国语言重写一遍,这样才能达。雅,指译文的风格典雅优美。翻译当先求信,然后求达,然后求雅。一百多年来,这一翻译标准虽屡有人商榷、修正,但至今仍影响巨大。

            有学者认为,严复和孔子观点相反了。孔子要求“达”,精准表达事实、思想、情感就可以,言之有物,止于至善。严复的标准要追求“雅”,很多人以为是追求“雅”,就会忘了“信”,丢了“达”,说话已经不以陈述事实为依据,而是追求自我表现了。为了显示自己“有文化、有内涵、有品位”,说话尽量回避“直接”,一定要绕弯,“不说人话”,就要和别人不一样。就像画家说画鬼容易画犬难,达,就是画犬,要画得一模一样;雅,就是画鬼,谁也没见过,可以天马行空随意画。

              个人理解,信达雅三个标准者之间可能存在一些不一致。“信”可能更偏重事实本身,原样照搬过来,听者读者未必能理解。“雅”可能偏重于把事实描述得更华美或有文采,有意无意地更多是站在表达者立场,会带有更多的个人色彩。而“达”所体现的立场,可能更多地考虑到听者读者一方的感受,把事实用对方容易理解的言辞表达出来,双方更容易建立真正的沟通共鸣。

              其实,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们都已经感受过孔子“辞达”的魅力。在《先进篇》中,孔子还说过闵子骞“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说话就能说中说准,意思明白晓畅,不会令人误解,也不用华丽好听的言辞取悦于人。这是对人表达能力很高的评价,也可以作为我们努力提升自己表达能力的标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学习第381天,15.41辞达而已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nkb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