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今天是父亲三周年祭日,凌云想回老家的祖坟上祭拜。
一大早,凌云乘车行驶在许南公路上,向汝州驶去。
他想起了三弟写的悼念父亲的一首诗:
“下雨了,
那是我的泪水,
流淌在想您的河里;
起风了,
那是我的脚步,
正行走在您走过的路上。
------”

许昌---汝州,我现在不是正行走在父亲当年上高中的那条路上吗?凌云在想。
父亲在1953年夏天初中毕业于临汝县刘庄中学,并以全县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许昌高中。
从临汝老家到许昌距离280里,当时还没通长途客车,父亲只能步行上学去,还要背着干粮,几乎每半月就要往返一次,为了赶路,常常是白天连着夜里走,饿了就啃口干馍,渴了就喝口凉水,累了就坐在路边歇会,困了就靠着树打个盹,脚磨破了,就拿出准备好的棉布缠上继续走,时间长了,脚掌就结了厚厚的茧子。后來,爷爷就狠狠心借钱买了辆自行车给父亲上学用。
那时,野兽比较多,夜间走路还要加强防备。一次,父亲从学校回家去,走到郏县境内已是半夜,月明星稀,万簌俱寂,忽然,父亲感觉身后不对劲,急回头看,发现不远处有头山混子闪着绿荧荧的眼睛向他走来,父亲霎时感到头发都立了起耒,他急中生智,迅速爬到附近的一棵枣树上,山混子扒了扒树上不去,就蹲在树下向上看,直到天微明才悻悻地离去。
父亲生前曾径说,因为家里穷,他在漫长的求学路上,曾不断得到族人的帮助。就是在父亲去世前几天他还念念不忘善爷曾接济他拾元钱还没还呢。凌云问:“爸,善爷为啥给你钱呢?”父亲说:“老人家还不是看咱有出息吗?”
父亲学习非常勤奋,坚信勤能补拙,他常常是寝室里起床较早的那一个,课文人家读一遍,他就读两遍。他常说自己上小学时,写的字在全班最差,可是到上高中时,他的字就成为全班最好的了。
父亲身上有股不服输的精神,从来不怕困难,“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他常写这样的大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许昌高中三年时间里,父亲做了三年校学生会主席,1957年成功考入河南大学,成为解放后村里的笫一位大学生。
客车到了老家的村口,凌云下了车向村里走去。他提了一篮柴鸡蛋,想先去看患了脑血栓的有娃大。记得小时候,有娃大很仗义,常常帮肋团难中的我们。
刚好有娃大在南村口站着,凌云走上前去,说:“有娃大,听说你身体不好来看看你,这篮鸡蛋您收下吧!”
“孩子,啥都不缺!常回来看看就行了!”最后,有娃大推辞不过,接过了那篮心意。
“有娃大,您先歇着,我去俺大坟上看看!”凌云说。
“行,去吧!您大这一辈子最苦了!”有娃大感慨着。
父母的坟莹就在紧挨着村子北边的麦地里,简简单单的一堆黄土,它的后面是爷爷奶奶、二爷二奶的坟堆,因立着石碑显得比父亲的排场。
凌云跪在父母的坟前,插上三柱香,摆上祭品,点燃了烧纸和纸钱,心底的情感,亦正如三弟两年前在这里写的《父亲的周年》那首诗一样:
“父亲,您在这—天,去年的这—天/您走了,带着牵挂走了/今年,今年的这—天,您的六个子女/我们都来了,聚在—起/聚在您的坟前,跪在您的坟前/在祭品前,在燃烧的火苗前/我们感到温暖/尽管现在己是秋天/尽管刚才还秋雨阑珊/大姐说您在那边不要太节俭/二姐说您要放心不要太牵挂/大哥点燃了沉默的鞭炮/二哥点燃了烧纸和纸钱/小弟说正在圆您托给他的梦/而我长跪在您的坟前/临走前/大姐—直在扶正被我们碰歪的玉米/我们知道/您不希望您坟前的玉米倾斜着生长/就仿佛您生前总是教育我们做—个正直的人/临走前/我们知道/您坟前的柳树活了/就仿佛我们对您的思念,生机盎然......”(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