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专家海姆· 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里说:我们不但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更要懂得如何去爱孩子。
由于时代的改变,我们这代人除了头发,什么都在蹭蹭往上涨,尤其是带娃的压力,那更是成指数倍的往上窜。
两年前,当我跟老公终于下定决心要孩子时,我们便开始了漫长的孕前准备。为此,我开始了各种育儿技能的学习。从向前辈讨教经验到自己学习育儿书籍,也算是兢兢业业了。
当我们坚信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能够从容地面对孩子,做一对合格的父母时,结果却发现事与愿违。有了孩子之后,不光自己的情绪失控了,就连之前学到的育儿知识也全都不灵了。
那到底怎样做才能做一对合格的父母呢?
01没有沟通不了的孩子,只有不会沟通的父母
相信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都经历过吃饭大战吧?
3岁的涵涵就是一个“吃饭困难户”,尽管每次做饭之前,妈妈总会征求他的意见,但当饭菜端上桌时,涵涵就会突然改变主意,想要吃别的了。
所以经常一顿饭,涵涵妈都要折腾着重做好几次。经常是到最后,涵涵在妈妈忍无可忍的吼叫声中,不情愿的胡乱塞几口草草了事。
察言观色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孩子尤其擅长。他们习惯于成年人惯有的回应,就像涵涵可以指使妈妈一餐饭来回做好几次一样,因为他知道自己只要一哭闹,妈妈肯定就会答应他任何要求。
不过,一旦妈妈失去了耐性,不再和颜悦色地接受指使时,他就会有所收敛,停止无理取闹,即使再不情愿也能吃上几口饭。
涵涵妈的这种骄纵混合严厉的管教方法,其实在大部分家庭里都很常见。大人有耐心的时候,就对孩子百依百顺,可一旦失去了耐心,就会控制不住的来一次情绪大爆发。
其实不论是骄纵还是严厉,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算是对付孩子哭闹的“镇痛剂”,短时间内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只要时效一过,孩子的不良行为就会再次出现,并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
若要想孩子彻底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除了百依百顺和严厉惩罚之外,我们不妨另辟蹊径,先尝试着从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开始。
比如涵涵每次吃饭都要求妈妈来回做好几种,此时,妈妈就可以在涵涵发脾气时,先暂时离开他一会,给双方一个“冷静期”,没有了观众,孩子的表演自然也就失去了意义。
等到孩子停止哭闹时,妈妈就可以出来,先抱一抱孩子,给他一些爱的回应,然后和善而坚定地告诉他,一顿饭是不能来回重复做的,想要吃别的,就只能等到下一餐了。
也许这个办法前几次不会奏效,孩子通常会再以更激烈的哭闹来试探大人几次,以确认自己原来操控大人的办法是否还有效。此时,只要我们能坚持住自己的原则,孩子很快就会明白,无理取闹已经不管用了,慢慢地吃饭困难的问题也就彻底解决了。同理,这种办法也适用于孩子其它不良行为的矫正。
其实涵涵并不是真的想具体吃哪一种,他只是在通过不断地指使妈妈来获得自我价值的满足感,他想要一直强调自己才是家里最重要的人,只是他用错了办法。
美国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讲到:孩子所有行为的首要目的都是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只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已。
我们要学会将孩子的无理取闹看成是破解他们心理世界的“行为密码”,尝试着理解他们笨拙的爱,而不是一味地顺从或是严厉地苛责孩子。
02学会带着孩子一起立规矩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意思是说三岁左右是孩子心理与个性发展的萌芽阶段,七岁左右定型。
哈佛大学曾有一项研究表明,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方式85%-90%是在3至6岁形成的,因此,这个阶段是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曾经在网络上有这样一句话很火,说的是不做作业时母慈子孝,一做作业就鸡飞狗跳。
这话听起来虽然像个段子,但确是无数个家长在陪孩子做作业时无奈与辛酸的感慨。
大概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乖乖写作业,而孩子的想法恰恰却是到家之后想要先喘口气,做点其它的事放松一下。
于是一场关于是不是该马上做作业的拉锯大战开始上演,大半个晚上就在大人怒吼,孩子顶嘴的混乱中过完了。
大多数父母都喜欢根据自己的行为习惯来给孩子设立限制,就像以上说的做作业的问题,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想法显然是相反的,虽然我们的初衷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最后却因为自己的独断专行,往往招致孩子的反叛和权力之争,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假若我们换种方式,在设立规定时也让孩子一起参与进来,比如可以开一次家庭会议,一起讨论晚上关于做作业、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长和先后顺序。
一旦孩子自己可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时,他有了归属感和价值感,心理得到了满足,自然也就更乐意去遵从自己参与过的任何规定。
所以征服孩子的往往不是权威,而是恰如其分的尊重。
03父母在孩子面前,“赢得”远比“赢了”更重要
同事梅子曾和我分享过她的经历。她的儿子小辉一次放学回家有点蔫,开口就向她抱怨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吼他。
由于小辉从小顽皮好动,爸爸接口就来了一句:“是不是你又调皮了?怎么不吼别人偏偏就吼你了?”
小辉委屈的一撇嘴,丢下一句“我什么都没干”扭头进了自己的屋。
梅子赶紧跟进去,先是抱了抱小辉,然后问小辉老师当面吼他是不是觉得很丢脸?小辉抬起眼,挂着泪珠点点头说自己真的没干坏事,只不过是向别人借了支笔,老师就吼他,让他感到很难堪。
感觉小辉不是那么排斥自己了,梅子紧接着问小辉:“那以后为了避免上课时再跟别人借笔被老师吼,你应该怎么做啊?”小辉歪着脑袋想了想说:“我以后可以多备几只笔就好了”。
梅子最后能够赢得小辉的信任跟合作,是因为她没有指责、羞辱和说教。她并没有因为小辉性格调皮就首先质疑儿子,而是通过理解和正确的引导,在不伤害小辉自尊心的前提下不动声色地教会了他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
孩子并有我们想象当中的那么坚强,他们往往敏感又脆弱。现代作家郑渊洁曾说:“毁掉孩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摧毁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当孩子犯错时,先别着急去说教和惩罚他,因为此时的他,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包容以及正确的引导。
“赢了”孩子,只会让他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而“赢得”孩子则意味着能够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与信任。
没有谁会在不受尊重的前提下愿意完全屈从于他人,孩子尤其如此。
04
管教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若要想让孩子成为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他们的动力必须来自于内在的自我控制。
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用正面的,充满真爱的管教方式,教会他们如何爱自己和爱他人。
勇敢地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我们才能成为孩子心中的完美父母。
★关于作者:爱读书、爱写作的正能量小猫一枚
★关于状态:自媒体人,多平台签约作者
★关于理想:用语言分享我的快乐,用文字温暖你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