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PSh心理羊仔(原创文章,转载至其他平台使用,请联络作者授权)
你或许有过这样的哀嚎,为什么我又犯了同样的错误!
同一道题,错了无数遍。
同一种骗术,上当了N次。
同一种谎言,却一次次信以为真。
被不同的对象,却总搞得自己伤痕累累。
This,then is the complete game:disappearance and return.—Freud.
这是,一个完整的游戏:结束然后循环往返。——弗洛伊德。
这是,命运吗?
一 骗局
有次下班路上,在红路灯等待区,看到一个50岁左右农民工模样的人,拎着一个旅行包,不断给路人下跪,边嘴里念叨着钱包被偷了,只要两元坐公交去火车站。
不忍心想给他,结果只有1元零钱便给他,并说你可以向旁边的辅警借呀。当我说出这句话就感觉不对劲了,冷静后稍微观察后,果然在我离开之际,这位还在不断地下跪,不断要着两元钱。
有次好不容易赶到动车站正在候车。有个男生走向我说,他差13元不够买动车票。脑子一热边掏钱包边说“我给你钱,你网络上打给我就可以了”,他说就是走投无路了,等到当地立刻还,虽觉得奇怪,却还是给了。
结果发现没有零钱。他就说是73元不是13元,这时候我的动车开始检票了,我竟然就掏了100元给他,而我自己的钱包就只剩下5元,上了动车,幡然醒悟。
这是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过往经历存在一个套路。
二 白眼狼
羊仔身边存在这么一个同事,她有个套路,就是需要你帮助的时候,甜言蜜语乖巧懂事。一旦不需要你,或者你不对她的胃口,就会冷眼嘲讽争锋相对。羊仔已经意识到这个情况了,但在最近,又落入了同样的陷阱里。
当她表达她需要帮助,遇到了难题时,我又心软给她出了几个主意,然后导入自己的资源,配合她风生水起的干。
这时,我问个问题,(其实我问这个问题是为了公司能有更多人无顾虑的配合她,但她就考虑也许会侵犯到她的利益)立马不乐意了,一盆冷水给我浇了个透心凉。
羊仔马上脑子里浮现出“白眼狼”三个字,不知道怎么的就跳到了脑海中。
显然,若在骗局中我是没有意识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意识到这个陷阱了,可是我还是钻了进去。
三 强迫性重复
弗洛伊德曾观察孩子中发现,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
比如,孩子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扔出去再通过哭闹要回来,不断重复,来体验失而复得的感受,修复母亲时不时的离开所带来的创伤。
弗洛伊德解释:这是孩子通过体验替代情境来适应或者修复类似体验所带来的创伤。
但想补充一句,孩子是不是也习得如何应对母亲离开:哭闹让母亲回来、转移自己的情感。
四 关键——解决
“如果做好心理准备,一切准备都已经完成。”——莎士比亚
1.反复体验——习得性无助
由于反复体验,在大脑皮层形成了动力定型,能够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
反复体验是因为能够帮助到我们,但成为习惯后这种重复体验是否能一直发挥效果呢?特别是我们一直体验到失败和惩罚时。
习得性无助: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学会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和心理状态,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美国-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也许重复之初我们会有暂时的掌控感和愉悦感,但长久的后果会带来无助感和失控感,主观上甚至会有“自己是有问题的”的想法。严重的话,接下来,会觉得我就是改不掉,适应了一种你无法改变的理念,而不是事实。
往往这个时候,其实在提醒我们,该好好想想怎么改变了!
2.自动化——觉察
Ponser和Snyder(1975)认为,心理学中的自动化是一种不需要任何目的,不需要耗费认知资源,主体没有意识到心理活动操作的高效的心理加工过程。
当条件反射链索系统已经形成后,一旦有关刺激物作用于有机体,它就自动地出现。
曾奇峰:“人在六岁之前形成人格,六岁之后的经历是六岁前的强迫性重复。”所以,小时候我们形成了这个通路,当我们不知不觉重蹈覆辙的时候,常常是有种我们莫名其妙且无法控制的冲动,让我们去重复这种体验。
这种自动化行为中,无意识性和难以控制性是重要关键特点。
于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觉察。【举例:骗局——觉察】
a.觉察当下体验和感受:仔细想想就不会上当,懊恼,并没有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b.觉察类似事情发展的过程、模式和心态:(过程)有怀疑和想出更好的解决方式,但对方不断说话,导致忽略想法而愿意跟着感觉走;(模式)总是在博取同情时受骗;(心态)觉得万一是真的遇到困难了呢,不能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被摧毁,一咬牙一跺脚就给了。
c.觉察小时候或者过往类似情境:这种无助的感觉打动了我,小时候经常会感受到无助,总是希望有人能帮助自己。另外,自己确实也遇到过买动车票钱不够和钱包被偷了没钱回家的经历,但每次都有好心人帮助了自己,更想传递这种美好。
我们天生就有一种叫“集体潜意识”的东西,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
同样,我们从小就逐渐培养了一种叫“个体潜意识”的东西,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梦和幻想等。
找到它们,才好处理它们。
3.主动——需求:
很显然,这一切都是我们主动去体验的结果,但是为什么呢?明明这不是我们所想要的呀。
NO,这恰恰反应了我们的需要。
正是因为通过觉察,让我渐渐好奇自己非得去帮助不值当的人的理由。
“积习就是你的本性,恶习代表着你内心的需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总是想要改掉我们的坏习惯,结果发现我们并不是很容易就能改的掉,即使我们知道这个习惯对我们并不好。比如,抽烟对身体有害的标语一直打在香烟上,也组织不了烟民买烟的心;比如,明知道拖延、晚睡、贪吃不好,却还是改不掉。
这些背后都隐藏着你内心的需求,你的需求没被看到,自然内在有一股力量在阻止着你改变。
【举例:白眼狼——需求】其实,我在帮助她的同时,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存在感和掌控感,另一方面,我一直觉得她那样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是不对的,希望通过帮助她,让她在下次伤害我的时候,能有所愧疚或念及旧情。所以,我总是帮助她之后,又做出一种可能被她“嫌弃”的举动来考验她,通过反复体验这种方式失败的经验,加深自己对她的讨厌。
当我觉察到自己的需求后,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亚伯拉罕马斯洛
【作业】
那么,之前都是羊仔在剖析自己的例子。那么接下来,到实操部分了。
1.想一件你想要改却一直改不掉的习惯
2.想一件你总是重复犯错的事情或情境
二选一,试着按上面的步骤觉察一下自己,这篇文章就变成了你应对人生的另一项技能。
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了人格面具来面对外部世界。常常压抑自己的感觉和思想,疏离心灵中心的“灵性自我”。
所以,看是不够的,要多试多练,特别结合自己的效果是最牢靠的!
PSh心理羊仔: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支笔谱一个理,一篇文述一座城。学一点心理学知识,品味生活的点滴,愿给予你最朴实的内心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