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注释,通过吟唱等方法,想象画面,感知诗歌大意,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2.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吟唱法、图画法、文字描述法,初步感受诗歌意境。
3.引导学生重视课外古诗歌学习,鼓励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积累古诗歌,培养初中起始年级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古诗歌的了解处于起始阶段,几乎没有诗歌赏析能力。通过课外古诗词的延伸学习,引导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积累古诗歌,学习几种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感知诗歌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2.用改写散文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难点
教给七年级学生赏析诗歌的一些方法。
教学方法:
吟唱法 图画法 改写法 展示法
教学准备:
课件 视频 图画作品等
教学过程:
一、你唱我吟山月歌,韵律之美用心悟
1.吟唱《峨眉山月歌》
(1)课前播放《峨眉山月歌》
学生跟唱几遍后,试唱,谈感受并进行评价。
音乐老师对学生吟唱进行辅导并进行示范吟唱。(可以录制微视频)
(2)吟诵课文
学生也可以用吟诵的方式读《峨眉山月歌》。(节奏、重音、停连等。诗歌总体要求读慢一些,一声、二声的字可以延长音长。)
(3)体会音韵之美。
古代诗歌是用来吟唱的,讲究韵律之美。同学们找出诗歌中押韵的字。
预设:秋、流、州。(发现押韵的字,音调有什么特点?近体诗一般押平水韵,古风和词有例外。)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齐读诗歌。
教师归纳:吟诵是古诗文的活态,是诗乐传统的核心,诗乐本一家。同学们要注意用优美的语言来吟诵,读好节奏,读出韵味。音律之美还表现在平仄上,以后老师再和你们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此项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吟诵是古诗文的活态,是诗乐传统的核心,诗乐本一家。音乐老师示范,将音乐引进课堂,在学科融合中体现经典诗词之美好。)
2.题目理解
(1)峨眉山是蜀中的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山月。
(2)“歌”是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来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二者名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统称“歌行体”,有“乐曲”意思。《唐音审体》谓:“歌行本出自乐府,然指事咏物……形式较自由”。
(3)诗歌的题目的含义就是诗人唱给故园的歌。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起着重要的作用。,古诗词也不例外。引导学生学习诗歌,首先要关注题目,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二、课中美文我来品,寄情画意解诗文
1.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学生自主完成。
抽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的方法。在实践中体会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文言文是不同的。)
2. 如果给这首诗歌配一张插图,你觉得都可以画些什么?
(1)学生先说,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继续深入阅读诗歌,找出写作对象;为引入诗歌的物象、意象概念做好准备。)
(2)教师讲解两个概念:(PPT给出,学生齐读)
物象: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是一个物象。
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有一个想法(诗歌的主题思想)后,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把“柳”放进诗歌里,中国人有“折柳相送”的风俗,“柳”与“留”语音双关,“柳”就变成了意象,表示离人难舍难分之情。
引导学生关注各种意象的含义,例如月、梅、竹等,便于对诗歌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进两个关于诗歌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一些常识,为深度学习诗歌做准备。)
(3)展示一名学生的画。美术老师点评。鼓励学生课余拿起画笔,给诗歌画插图,看谁画得最有诗情画意,谁的设计最美观。课后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可以借助图画来凸显诗词的内容,这是诗歌赏析的一种方法,学科融合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3.再读诗歌,你觉得诗歌通过这些物象想要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呢?你从哪里可以体会出来?
(1)关于李白:学生先介绍李白以及他的代表作,诗歌风格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补充完成。)
教师补充材料:这首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历史书上关于李白及其诗歌的介绍。
(设计意图:关于作者,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一些关于李白的诗歌,进行必要的梳理、复习。教师出示《峨眉山月歌》背景资料以及历史书上关于李白诗歌的介绍,整合这些资料,便于学生对李白以及这首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初步了解知人论世的古诗文学习方法。)
(2)同桌之间讨论完成诗歌表达的情感。分享讨论成果并进行评价。
预设: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君可以指挚友,也可以理解为故乡。
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不同,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表达出作者外出的喜悦之情,对家乡的依恋之情。
有思乡,有眷恋,却不悲伤,不颓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句子、词语,并能对其中一些内容有自己的看法,对诗歌的理解走向深入。诗歌之美,不仅仅没在音乐,情感之美,用词之美等。)
(3)总结本首诗歌的感情:(PPT)
“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友(故乡)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乡)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真挚情怀。
3.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美读或者吟唱诗歌,读出诗人丰富的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在深度理解了诗歌内容、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美读。品味古典诗歌的情感美。)
三、联想想象揣意境,笔端含情韵味生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教师给出,学生读一读,简单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要求: 请同学们拿出笔,展开联想、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将诗歌的内容描绘出来,描绘时一定注意借助意象,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做到情景交融。
分享学习成果。
在此基础上背诵《峨眉山月歌》,要求符合诗歌诵读要求。。
(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还是需要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悟。鼓励学生用优美的文字再现诗歌的内容,进行诗歌的赏析。这是诗歌最基本的方法。)
四、收获满满我来谈,诗歌学习方法多
学生自己谈收获,教师板书。鼓励学生要学习一些赏析诗歌的方法。
预设:
1.三个概念
2.学习诗歌的方法等:吟诵法、图画法 文字描述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归纳学习方法,再次复习学到的方法,为以后课外古诗词赏析能力的培养做一些准备。)
五、课后美诗我来赏,魂牵梦绕翰墨香
要求:
1.背诵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四首诗歌,并能正确默写。(每位同学都要完成)
2.选择自己喜欢的李白一首诗歌,利用课堂学到的方法,个性赏析诗歌。( 鼓励大家积极完成。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积累优秀的课外古诗词,丰富学生阅读积累,在实践中应用学到的方法赏析诗歌,慢慢养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