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只能用故人来形容。开篇就一竿子支到西夏。西夏是一个神秘的国家,非但各种神话跟它相关,由于史料的缺失,我们对它的种种都不甚了解。开篇的几幅临摹,就可见一个国度曾经的辉煌和壮阔,书中没有过多渲染文物被掠夺去俄国的历史,而从一个相对平静的角度去带领读者知会一个曾经的历史,华夏不但只有黄河文明,更有花团锦簇,各处绚烂。
后面的几篇不论从《大闹天宫》的制作人、《山乡巨变》的绘图者,还是老楼里面的那些老人,都是历史中的人物,一些被忽略,但是值得被纪念的人物。要不是看了这期读库,怎么也不会想到原来电影可以做到三十几个小时,几十年,都快成连续剧了。相比王家卫的慢工出细活,只能感叹自己还是井底之蛙,见识不高。
说到电影《故乡》,虽然是不太可能去看完这个完成的三部曲,即便牟森做了整个故事的大概叙述,看起来也还是很累,并没有特别的感觉。我想只有等到自己那天去看着这部电影的间接,或者片段才能够领略导演的风采。
其实,大部分所谓的经典或者大部头,都是这样的结局。我们知道它拿了很多奖,听别人说如何如何伟大,给某些名人大师带来了怎么样的心灵冲击和人生感悟,其实都是听得多,实际看的少。就跟隔壁未嫁过来的媳妇一样,听媒婆说美若天仙,还不如婚礼一见。往往那些排名最靠前的艺术,都是那些最难看懂或者最难欣赏下去的。《红楼梦》常年霸占文学排行榜第一,也常年占据难以读完的巨著排名榜前三。
现代信息的庞杂和良莠,造成了大家对信息的恐惧和滥信。我们一边担心落后某些最新的咨询和消息,在聚会时缺乏谈资,一边都恐惧信息的真实性,所以变得更加贪婪地截取大量相关或者无关的咨询,上厕所也不例外。
对于名著或者难以咀嚼的艺术,更是如此,我们宁愿去看那些5分钟给你讲明白或者3天了解某大师的短片,也不愿意去翻开《百年孤独》的第一页。其实对于艺术的理解,是个非常个人化的事情。读完红楼,喜欢贾宝玉,只要一点就够,不需要从人性、社会、两性等等角度来全面分析,又不是红学家,挖地三尺没必要。对于像《故乡》这样的作品,在欣赏之前,只能说,这是一个时长恐怖的电影,只有看过,才能有感触,不论什么方面。当然,如果非要在饭桌上高人一等,吹个大牛,那是另外一回事。
在追求书单之前,其实最好的办法可就是把那些你听过的而没有看过、读过的作品,无论书籍还是电视,去翻阅、浏览一遍。毕竟那些被一代代系相传下来的经典,总有某个点能够触发你,即便是某个镜头、某个角色的一句对白,不求全,但求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