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估计有人会困惑,舞台和人性有啥关系?要学会演戏?还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还真都不是,我既不讲“说学逗唱”,也不讲如何迎合观众,我要讲的是一种舞台效应。
舞台上只有胜利者
舞台其实是一个0和效应,而且是反应非大的0和效应(见《开放与闭合》),一将PK万枯骨。很多人羡慕马云,马化腾,李彦宏。 但是没多少人个知道,在电商这个舞台上,成就一个马云,就会有成千上万的张云,李云成为枯骨,几百万,几千万,上亿的钱亏掉,也不会有人记起。因为人们只会记住在闪光灯下的“剩者“,淹没在闪光灯后的黑暗,是没人会去看,也看不到的。
人其实还有一个特性,就是恶果没发生的时候,往往是乐观的。当恶果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会加倍地悲观。所以,没有人认为自己是那个被挨打的贼,都会把自己当成潜在的未来能吃肉的贼。
冠军是最大的绝大多数利益的受益者
一个舞台,冠军享受了绝大部分利益。 奥运军,人会只会记得冠军,亚军没多少人能记起。有好的一面,就是让更多的人,为冠军拼搏。但有些舞台,却是起相反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香港乐坛的神话—谭咏麟,获奖无数。本人也是他的粉丝。从1988年开始宣布,不再领奖。用他的原话:“那时候,每一次颁奖典礼,就有五六个大奖,连续五六年拿好多好多奖。然后我就说不再领奖。因为这是不健康的,让有分量有才华的新人多一点机会,才会让乐坛有新的生态”。
1988年后,香港乐坛精彩纷呈,大量好歌如泉涌。
春晚,为什么越来越没人看?因为在这个舞台上,有些“冠军“已经霸占很多年。
为什么我要用“霸占”这个词,因
为在某种能力的舞台上,拼的已经不是能力,而是关系,或者脸熟。这种就是恶性的垄断。
勾起人的攀比本能,羡慕嫉妒恨!
舞台上,闪光灯下享受鲜花,掌声和赞美的冠军很倍受旁人羡慕嫉妒恨的。很容易勾起很多人效仿的本能或激起好胜之心,前赴后继地加入那个舞台参与PK。
对于我这种好胜的人来说,最容易中标。
看到有人乒乓球厉害,我要比他更厉害。
看到有人身材好,我不吃饭也要6块腹肌。
看到有人技术比我懂得多,我也加班加点学,比他懂得更多。
当多年之后回过头来看的时候,虽然懂很多的东西,也有拿得出手的技能。但自己青春和大量的时间被消耗。而且很容易被各种舞台的漩涡牵引,变得没有方向。有些舞台有意义,有些舞台的没意义。每个人,不管是谁,一天就是24小时,你跑的舞台越多,分摊到各个舞台的时间就越少。相对于专注于花相同时间在一个舞台的人来说,你就会慢慢变得在他面前弱不禁风。我是花很多年,很大的代价明白了这个道理。也花费了很大的功夫,让自己慢慢拥有对抗舞台魔咒的能力。 每次我好胜的激素暴增的时候,我会条件反射… 这是我需要的舞台吗?这是我的舞台吗?
舞台成千上万,哪个才是你的舞台?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舞台。有人擅长逻辑思维,有人擅长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强,从事理工行业,发散思维强,可以做艺术家,可以去写作。 有人读不下书,可以去学手艺。 有人读书万卷,可以做学者。有人看到电脑屏幕就想吐,有人看到0和1就像打了鸡血。 人和人本就不一样,现代多元化已经产生足够多的舞台让大多数的人都有能让自己发挥的舞台。在《利与弊》中,我已经提过,没有绝对的利,也没有绝对的弊。有利必有弊,有弊必有利。 结合顺势而为,也就是找到自己的势所在,即看清楚自己,找到适合自己“利”发挥的场合。
也就是说,
性子急,用不着跑去慢性子的舞台去改变自己拼慢性子。而应该找到适合急性子的舞台。
思维属于发散型的,没必要跑到逻辑缜密的舞台跟别人拼逻辑,而应该找到适合自己发散思维发挥的舞台。
动手能力强的,就找适合自己动手的工科舞台,没必要跑到别人多愁善感的舞台上PK。
年轻人,应该在自己年轻激情四射,不羁的舞台上找自己的存在感,而没必要跑到中老年舞台上去拼成熟。
总结:
舞台效应:
1、 零和效应,一将PK万枯骨。
2、人们只记住舞台的成功者。
3、找到自己的舞台,对抗舞台的魔咒,不要被舞台左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