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方志远教授的《大明嘉靖往事》。里面讲到嘉靖皇帝朱厚熜登基后,臣子杨延和等执意让他称已死去16年的伯父明孝宗朱祐樘为皇考即皇父,称自己的亲父母为“皇叔父”和“皇叔母”。这当然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嘉靖皇帝自然不会同意。这场君臣斗争,世称大礼议。
书里写道:……杨延和等人的主张,更多是出于对弘治皇帝正德皇帝的感情,出于不忍心让他们父子断了宗嗣。或许正是这一种感情,导致他们一开始就认为嘉靖皇帝占了天大的便宜,使得他们顾及了宏志皇帝父子的感情而完全忽略了家庭皇帝的父子感情。
但是,再后来杨延和等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主张确实不合理,可奇怪的是他们却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说杨延和是什么大贪官,大奸臣吗?
不!如果你这么想,那就完全错了!杨延和是明朝出了名的好官,那他为什么还要与嘉靖皇帝闹出一场大礼议呢?
这只不过是维护自己的面子罢了。
书里还写道:其实这也是中国人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劣根性,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却硬是要扛着,硬是要为着维护自己的面子,而一错再错。而且明气越大,地位越高,这种情况就越是普遍,杨延和和他的同僚,此时或许正是这样一种状态。(作者自己也是中国人,他这么说,可能是想让人们反省自身,让大家得到进步。我们不能把缺点藏起来,而是要找到机会去改进它。)
我深有同感,可能站的久了就蹲不下来,甚至说是连坐也坐不下来了。
与我同班的M同学,他总是处处针对S同学,有时会冤枉S同学,但从不向S同学说对不起。这已是我第二次提及这件事,我觉得现在干脆把这件事说清楚。
第一,有S同学的不对,刚开始的调皮捣蛋让他在人们心中产生了刻板印象,让大家都以为他是个“活宝”。可怜的是这刻板印象让S同学“改邪归正”的机会变得少而又少了。
第二,可能M同学的性格是比较容易激动。
第三,长期的刻板印象可能让M同学对S同学产生了类似“恨”的东西,也就是我之前提到的“心魔”(这也可以归为第一条)。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M同学想要维护自己的面子。
两军交战时,激将法算不上屡试不爽,也有七八成的胜率。为什么?这只能怪领兵的人太好面子。
可说到好面子,还真就不能只怪那些好面子的人。等到别人开着豪车,住着好房子,年薪过亿时,处处不如人你会怎么想呢?
乐观面对!尽管我不如他,但不如我的人还有很多很多的呢!
可又有多少人能这么想呢?
许多人都是喜欢夸耀自己的,你总看见别人处处超越你时,爱面子的脾气就渐渐养出来了。等到身份高时,这脾气就已经养肥了。这就是为什么让一个身份极高,地位极高的人,面对自己的错误是极其困难的。
我曾看过一段“搞笑”视频,讲的是老人邻居的孩子十分有成就,邻居因此到处炫耀,这让老人十分没面子。后来老人无意间看到自己本该在外地工作的儿子。最终发现,老人的儿子了给“面子工司”钱,让“面子公司”提供豪车、房子、公司……当然这都是暂时的,租用的,很多东西可能连使用权都没有。没错,邻居的孩子也是给“面子公司”钱的。
结尾处,屏幕上写着:
面子,是最没用的,也是最难放下的。
对此,大家又怎么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