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夏至诗词赏析:雨砌蝉花粘碧草,风檐萤火出苍苔
枯木
《夏日杂兴七首》(其六)
【明】刘基
夏至阴生景渐催,百年已半亦堪哀。
葺鳞不入龙螭梦,铩羽何劳燕雀猜。
雨砌蝉花粘碧草,风檐萤火出苍苔。
细观景物宜消遣,寥落兼无浊酒杯。
《夏日杂兴》是明代开国功臣刘基所作,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功勋卓著,博通经史,精通天文地理、兵法数理,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在民间是和诸葛亮威望相当的军事家,人称“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除了在军事方面的卓越功绩外,刘伯温在文学上也是造诣高深,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其文章古朴雄浑,清新明理,关心民间疾苦,以讽喻见长,代表作有《郁离子》、《卖柑者言》等;其诗词题材广泛,长于兴寄,长于铺叙,且善于用典,描景状物秀丽入神,造语精工典雅,词风以婉丽清新为主。
《夏日杂兴七首》是刘伯温中年时的作品,写作年代大致为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左右,当时刘伯温对元朝的腐败昏庸感到不满,于是辞官归乡隐居,这组诗描写了诗人当时隐居的生活情形,以及民不聊生的动荡局面,同时感慨岁月易逝,壮志难酬,时不时流露出落寞和孤寂之情,我们选取第六首略作赏析。
“夏至阴生景渐催,百年已半亦堪哀。”,首联描写诗人看到夏至景色发出感慨。古人云:“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夏至以后,阴气初动,景色由明转暗,春天的百花盛开,姹紫嫣红,逐渐变得树木高耸,绿树成荫,景色犹如被催着变换。再看自己年已半百(诗人时年五十岁左右),然而感觉到一事无成,壮志难酬,因而感到有点哀伤。
“葺鳞不入龙螭梦,铩羽何劳燕雀猜。”,“葺”:重叠、累积。“葺鳞”指普通的鱼。“龙螭”:即“螭龙”,指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云:“有角曰虬,无角曰螭。”。“铩羽”:翅膀伤残,不能高飞,《淮南子》注曰:“铩羽,残羽也。”比喻失意。这里化用屈原的楚辞典故,《九章·悲回风》:“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颔联大意是:飞龙在天的雄伟壮志梦想是普通的鱼所难以想象的,即便是翅膀被折伤的鸿鹄,也不劳烦燕雀这类普通鸟雀来猜想,况且也猜不到鸿鹄的远大理想。这里诗人以飞龙和鸿鹄自喻,对那些普通鱼虫鸟雀之类的凡夫俗子的猜疑嗤之以鼻。
蝉花
金蝉花
“雨砌蝉花粘碧草,风檐萤火出苍苔。”,“蝉花”:即金蝉花,是一种犹如“冬虫夏草”的生物合体,菌类植物,根是蝉的幼虫,气候环境适宜时,吸收虫体的营养转化成菌丝体,花从单个或是2-3个蝉幼虫头部生长出来的,约一寸多长,从顶端分枝开花,花粉为乳黄色,最终虫体被菌丝体完全占具而只剩下一个躯壳,俗称“金蝉花”。“风檐”:风中的屋檐。“萤火”:萤火虫,萤火虫栖息在潮湿温暖、草木繁盛的地方,因而诗人用“出”惟妙惟肖。“苍苔”:青色苔藓。颈联诗人化用宋代词人秦观的残缺词句“雨砌堕危芳,风檐纳飞凉。”典故,大意为:在夏日的暴雨中,金蝉花被打落,和青草被雨堆砌在一起;夜晚坐在屋檐下乘凉,从青苔中飞出了很多萤火虫在风中飞舞。颔联对偶工整,观察细腻,描写细微精致,一个“粘”一个“出”把夏至景色刻画的形神兼备,跃然纸上,独居趣味。
“细观景物宜消遣,寥落兼无浊酒杯。”,“消遣”:消闲解闷。“寥落”:孤单寂寞。“浊酒”:古人酿制的酒大多用糯米、黄米等酿制,较混浊,因而称为浊酒。尾联诗人发出感叹:面对炎热的夏季,本来应该大家一起消夏排遣,然而却因为隐居,即便是一起畅饮的朋友也没有,不由得感到孤单寂寞,只好用观察景色来消暑解闷了。
刘伯温这首《夏日杂兴》诗,观察细腻,描写精致,用典妥帖,出神入化,尤其是颔联“雨砌蝉花粘碧草,风檐萤火出苍苔。”,把夏至的景色特征融入一句诗句,非常绝妙,历来是描写夏天的经典佳句。
整首诗表面描写“夏日景色”,其实落脚“杂兴”,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沉郁顿挫,意蕴悠长,对自己的雄心壮志难以得到实现而感到孤寂愁闷,同时也表达了对一些俗人的不屑之情,大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气概。
在这组诗创作不久,刘伯温就被朱元璋请到应天(今南京),委任为军师谋臣,朱元璋言听计从,从此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龙螭之梦”,最终创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2019/6/21榆木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