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网:人类用一年时间学习如何说话,却用一生时间学习如何闭嘴。
公司里最近来了一位新同事,今年刚刚毕业,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简单接触过后,发现小伙子性格比较外向,特别喜欢与人聊天。而且经过了解后小心发现,小伙子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而且特别喜欢读一些文学类的书籍。
谈到文学类书籍时,小心其实特别想和大家多聊几句。小心爱看书的习惯,也是从很小就养成的。而且没有特别的偏好,几乎所有类别都有涉猎。但近二十年的读书生涯,小心总结出一套特有的读书心得。其中有一条,就是关于文学类书籍的。在小心看来,绝大多数的文学类书籍,在生活中扮演了“心灵鸡汤”的作用。
诚然,文学类书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陶冶情操,培养气质。但是凡事过犹不及,如果对于文学类的书籍过于偏好,甚至于太过投入,很容易形成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怪圈。相比科学类图书使人明智,商业类图书使人敏锐,文学类图书往往容易将人的思维带入一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错误道路之上。
年轻人特别容易犯一个错误,血气方刚、争强好胜。这位小伙子,也难逃这个错误。平日里在和老同事交流时,特别喜欢和老同事争执一些观点和想法,并且热衷于辩论。谈及辩论,小心的感觉是,小伙子应该看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教你如何辩论”的书,然后活学活用,玩得一手好偷换概念。
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没有老同事愿意带他入门,教他工作技能。有一个现象其实非常有趣,在学校里,老师一般比较喜欢聪明伶俐的孩子,因为这些孩子学习知识快,成绩也更出色,能够为老师、为班级赢得荣誉。但是到了公司里,情况就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出于种种原因,多数老员工对于工作能力的表现上都会有所保留,且彼此之间心照不宣。而一旦某个“聪明人”加入进来,不管老板和领导是否喜欢,同事多数都是不大喜欢的,甚至有可能集体排斥。
更有意思的是,当公司里的老员工偶尔和这个小伙子开玩笑时,小伙子是嘴上一点亏都不肯吃,一定要有样学样,甚至添油加醋,在嘴上把所有的便宜都找回来。但事实上,很多玩笑,非常不适合于年轻人向年长者使用,会显得格外轻佻且低俗。
在一家公司里,可能你看到某两个或几个同事之间,彼此总是喜欢斗嘴。于是有些新人便估计错了形势,认为这几个人是喜欢斗嘴,便不合时宜地也加入了斗嘴的阵营。这样情况的结果,往往是冷场居多。原因何在?因为你并不了解,这些人之间有怎样的交情和关系。同样的玩笑,他们之间开的,你不属于他们的阵营,自然便开不得。
所以,其实无论在职场中还是在生活中,很多环节宁可不说话,也不要说错话。说话看似容易,上下嘴一开一合,但多数时候都是覆水难收。尤其是在多人在场的前提下,说话的尺寸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于多数人而言,从小学一路上到大学,在学校里读书读了十多年,认为自己学问不错,见识不错,也有了对世界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但工作之后,我们逐渐发现,学校里的多数知识,在社会上能用得上的并不多。相反,嘴上便宜占得越多,钱上吃亏吃得越多。
嘴上无门得罪了同事,工作中几乎是处处受阻,步步艰辛;
嘴上无门得罪了领导,除非你有过硬的背景和能力让领导妥协,不然离职只是早晚。
网友评论
像我们公司,都是同龄人,互相理解的,就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