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前焉知身后名?
马可波罗轶事 (一)
威尼斯的游览胜地,莫过于Ponte di Rialto,横跨城内大运河,单拱白石堆砌,佛罗伦撒艺术巨擘Michelangelo(米开朗基罗)曾参与设计,1591年竣工,运河于城内仅此一桥。桥拱正中至高处立一白色岩石弧形门,看似高雅殿堂的大门,大门左右又各立六个小拱门,沿桥面形成上下坡度,远看仿佛弧形汉白玉长廊,悬于碧波蓝天之间。水上舳舻相接,或摇曳穿梭于桥下,或停泊在岸边,任凭水波荡漾。从早到晚,这桥上无时不是游客成群,熙来攘往,或凭桥远眺,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而感慨不已;或舞姿弄态,让这美景衬托自己,永远铭刻在相机里。
威尼斯城的大运河,呈倒置的S形,西北蜿蜒向东南,是城内交通主干道,也是威尼斯最繁华的大街,堪比上海的南京东路,或巴黎的香舍丽榭,所不同的是:威尼斯的这条大街是水道,小舟、客船、游舸是行驶在这条水街上的交通工具。从Ponte di Rialto,沿运河东岸往北步行十分钟左右,有一天主礼拜堂,名为San Giovanni Crisostomo (圣金口若望堂),礼拜堂不大,主堂与钟楼之外墙皆以粉色为主,于十六世纪初竣工,是威尼斯Cannaregio区居民行礼的教堂。中国人的道德教育与人生大事,古时是在宗族祠堂里进行的,祠堂曾是中国人精神寄托的地方;西方人则是在教堂里面对天主耶稣进行的,这圣金口若望堂便是Cannaregio区居民精神寄托的地方。
就在圣金口若望礼拜堂的后面,有一道居民区的小门,门四周以石板框架,略显低窄,门楹上写着“Corte Prima Del Milion O Del Forno”,中文不妨译之为“百万府及烤炉前院”。在讲“百万府”之前,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在门前会用“烤炉”作为地标。西方人的主食面包,以及许多菜肴,是通过烘烤制造出来的,旧时烤炉多以木炭取火,不仅占据空间,而且需要长时间加温,因此除贵族富豪大家外,一般居民多与小区邻里共享一炉(共享经济自古有之……),烤炉所在地自然成为小区主妇们聚集社交的地方,是小区的会所。当然,这种小区共享的烤炉已经不复存在,早被现代的电烤箱或煤气烤箱所取代,每家必备,面包的烘烤工作也全部交给了专业面包师。
进了这道石门,里面有个古老的庭院,正中置一口古井,如今已经封闭。四周的楼房多为红砖建筑,时间的磨损,历史的沧桑,似乎毫无隐藏地烙在墙面上,使它看上去有点像饱经风霜的黄发老人,龟裂的皮肤,大小不一的斑点。有些窗牖的玻璃也已经全部损坏,只好用布板将其勉强封闭,想必里面已经无人居住。在两扇被封闭的窗牖中间,见一横匾,题为:“Corte Seconda Del Milion”,中文姑且译为:“百万府后院”。
百万府后院这“百万府大院”便是马可波罗及其家族的故居,他们从中国返回威尼斯后,Polo三兄弟及其家眷聚居住在这里。“百万府后院”东西各有一走廊,出西边的走廊,可见一枚大理石碑贴在墙面上,碑文为:
QUI FURONO LE CASE DI MAROCO POLO CHE VIAGGIO LE PUILONTANE REGIONI DELL’ASIA E LE DESCRISSE. PER DECRETO DE COMMUNE. MDCCCLXXXI
中文的意思是:
是为马可波罗故居,他行至东亚之极并著书传述。市政府立。1881。
碑与碑文皆非常朴素,遗憾的是,这名人的故居却大门紧闭,不许游人参观凭吊。换在国内,这样一个名人故居,大楼早已修葺一新,打造成5A级景区,另设游客售票处,每日无休,让源源不断的游客为市政府创造经济效益。哎!
其实,这个墙上贴碑文的楼,并不是马可波罗的故居。史家考证波罗家族遗产传承与纠纷的法律文件,认为马可波罗真正的故居原址在“百万府后院”的东面,是“前院”。故居于十六世纪末遭大火焚毁,成为废墟。现在这个地方是一家剧院,名为Teatro Malibran,建于1678年。
Teatro Malibran马可波罗的故居既定,“百万府”是否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中世纪的威尼斯社会,家族观念很强,不亚于中国人,有名望的家族,往往聚居在一个大院或高楼豪宅里,家族的姓氏常常成为这些大院豪宅的名字。中国人有“王府”、“郭庄”、“乔家大院”等等,威尼斯则有Ca’Rezonico,Ca’Foscari,Ca’Pesaro,“Ca”就是意大利语Casa的缩写,“府”的意思。Ca后面加上姓氏,多么显耀!波罗家为何不叫Ca’Polo 或 Corte Del Polo,却要改称Corte Del Milion?
世人多以为“百万”即是百万富翁的意思,以为马可波罗从中国回乡时,腰缠万贯,镶金戴玉,因此将其新居起名为“百万府”。其实不然。
马可波罗一行三人(其他两人是Niccolo与Matteo,分别是马可的父亲与叔叔),回程走海路,1292年从泉州港出发,奉忽必烈之命,在二百侍卫的陪同下,护送宗室公主阔阔真(Cogatra)远嫁统治波斯的侄儿阿鲁浑汗(Argoun Khan)。护送舰队从泉州经广州,至新加坡,过马六甲海峡,绕过印度,至波斯湾,北折陆路,1294年后抵达阿鲁浑汗廷,完成护送任务后,继续北行,到今日土耳其境内黑海沿岸的Trabzon(特拉布宗)城,遭抢劫,随身行李几乎被劫罄尽,险些丧命。后来,Matteo(马可的叔叔)在他的遗书里还念念不忘这些中途被劫的财物(丝绸、布帛、珠宝等),他估计其价值当不少于4000枚金币(Hyperpyron,君斯坦丁堡流通的高等金币),每枚以含纯金4.5克计,共约相当于18公斤纯金的价值,这笔财富固然可观,但在当时的威尼斯绝对算不上巨富。
他们三人1295年回到阔别的威尼斯,经过途中的浩劫,狼狈不堪,从中国一路运回的财宝货物,大概已经所剩无几,绝非后人所描述的那样腰缠万贯、镶金戴玉。
马可波罗的父辈有兄弟三人: 长兄是Marco,为了与小马可区别,世称老马可(Marco il Vecchio);行二是Niccolo,是马可波罗的父亲;老三是Matteo。老马可一直在君斯坦丁堡经商,老二与老三曾两次跋涉至中国。他们三兄弟于1295年买下这个大院,用的是哪儿来的钱?史家已经无法稽考。有人认为可能是老马可从君斯坦丁堡清理资产后撤回的资金。不管用了多少资金,Polo一家买的这家大院,固然可以算得上体面,而在当时以奢华闻名的威尼斯,还算不上什么望族豪宅,将这个宅院冠以“百万富翁”,显然有些不知天高地厚,有点像山西的煤老板到上海买一座别墅,取名为“新富汇”,贻笑大方。其次,马可波罗行事低调,回威尼斯后默默无闻,若不是在热那亚的监狱里有人替他写了这本《天下奇观》(《Devisement du Monde》),恐怕马可早已淹没在历史陈迹的深处。再者,Milion(百万)这个字在中古时期非常罕见,《天下奇观》里未曾出现。总而言之,Milion作为Polo宅院的名字,定非“百万富翁”之意。
已故法籍中世纪史大师Jacques Heers曾著《Marco Polo》一书,书中提及意大利史家Roberto Gallo,是研究马可波罗的专家,他认为Milion是Vilion之讹。Milion的拉丁文为Milioni,Polo的宅院原是Vilioni家族的资产,是Ca’Vilioni,维罗尼之府。
1951年,扬州附近出土一枚元代墓碑,碑文是拉丁文,碑文略曰:
“朵梅尼格-维罗尼爱女卡瑟琳之墓,卒于1432年。愿主保佑。阿门。”
死者是一少女,名为Katarina Vilioni,他父亲是Domenico Vilioni,史家认为是当时在扬州经商的威尼斯人。
扬州发现的基督徒墓碑,源自wikipedia《马可波罗行纪》(冯承钧译)中第一四三章《扬州城》载:
“应为君等言者,本书所言之马可波罗阁下,曾奉大汗命,在此城治理亘三整年。”
马可波罗与Domenico Vilioni可能同一时期出现于扬州,他们是扬州的故交?可惜史籍无可考。有史家认为Domenico 是Pietro Vilioni的兄弟,而Pietro则在黑海东部的Tabriz(大不里士)经商,很有可能与Polo家族是故交。Polo一家回到威尼斯时,从Vilioni家族的唯一继承人Giovanni手中购得这座宅院,而随者时空的变化,不知何时Vilioni以一字之差变成了Milioni,又变成今日之Milion。
这个“百万府大院”作为不动产,按意大利当时习俗,分成24股(24 carats,今日衡量珠宝体积的克拉即源于此),马可波罗分到几股,史籍不详,但是,时到1310年,经过多轮家族内部财产转让,他父亲Niccolo仅占4.5股,余下的近20股,马可波罗与他的叔叔Matteo各占一半。
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时,年纪在四十左右,还是单身。四年后,参加热那亚海战,被俘,1299年5月,两国达成停战协议,他被释放。回家后娶望族闺秀Donata Badoer为妻。马可波罗与Donata共育三女:Fantina,Bellela与Moretta。中世纪时,西欧女性无财产继承权,因此马可波罗的不动产股份便分传给他的兄弟。如今的“百万府”看似陈旧荒废,而地产尚存,业主是Polo家族的后代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