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的阅读理解,原作者都只得6分?

作者: 沐子恒 | 来源:发表于2019-01-21 18:06 被阅读208次

    文/沐子恒

    中学时候,也许很多人对于语文的印象,莫过于民国和当代一些文学大家的散文和名言了,如我们熟知的敬爱的鲁迅先生。他们的作品常常出现在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部分,往往从作品中摘取某一个段落,要求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要么从中找出某个画龙点睛的词,试着分析其有什么深刻含义。

    遗憾的是,看起来语文水平差距一般不会很大,在阅读理解这部分却往往是重灾区。甚至于所考文章的作者本人,也说不清他当时写作时的想法了,最近在浙江的一所中学内,就出现过这么一桩趣事。

    近日,株洲市教育局工作的王亚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原来,在苏州高二年级语文统考中,她的文章被当做阅读理解范文,有学生在考后把题目通过微博发给她,请她作答,之后和标准答案对照,没想到20分的题目,王亚也仅仅只能得6分。王亚也在随后的微博中声明:“一切‘祸害’都非我的本意,向苏州全体高二学子致歉。”

    这篇名为《清明》的文章,收录在作者王亚2016年出版的散文集《声色记——最美汉字的情意与温度》中。文字恬淡,短句相掺,有着散文独特的韵律美。四道题目也都跟我们那时候差不多,按照我现在粗浅的认知,我可能会这么回答:

    第二段有什么作用?即使去掉第二段,文章其实也是完整的。散文就是如此,平淡而贵乎有味道。这淡淡的味道正如一条细细的丝带,勾起了少年的思绪,曾经读到的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也是这样,带着回忆却不伤感的思念。而她,在本该蚀骨哀愁的清明时节,也只是一杯清茶遥祭祖父罢了。

    祖父给“我”又留了什么影响?文中的祖父可亲可敬,他有着中国传统文士的风骨,勤勤恳恳地做了一辈子教书先生,教孩子读诗书,传文化,教会了孩子堂堂正正、挺起腰板做人,作者在后来,也成为一名“教书先生”,继续着祖父的事业。

    而后面两道题,竟然分值还占得更多,我想,这答案肯定不简单,这背后一定隐藏着深刻的寓意!我可能想不到了……作者本人是位语文老师,尚且只得6分,我可能要得零蛋了。

    姑且还是留一点浅见吧!我想象在清明的日子里,正该是这样的景象,寄托着作者的思念,也希望成为祖父那样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什么时候,都有着自己心中的一方净土。

    不得不说,答这个的确是需要训练技巧,作为一个在语文上还有点信心的学生,却在这个项目上基本要丢一半的分数,只能说语文这个科目,主观性太强了。默默地为现在的学生们心疼一分钟。造成这种结果,也有可能是当代的作家思想不够深刻,不然怎么会当时怎么想的都不记得了。

    然而换个角度来想,小小的阅读理解能反映出很多现象。作者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是一气呵成,前后连贯,遣词造句都是深厚的积累,想到什么最恰当,就写进字里行间,而我们在品读之时,只是当做因式分解的题目,把美文大卸八块,忽略了真实的感受,也没有整体的概念,而是从中采撷孤立的片段,效法古代腐儒寻章摘句式的研究,所得到的也只是支离破碎的印象罢了。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逆天的阅读理解,原作者都只得6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qh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