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今十堰)文人兰善清在《迁徙,自然人的一个命题》里细述了郧阳古今移进移出的生民,包括从唐朝末年移来的皇室后裔们。他们的移入标志着这一方土地在漫长历史洪流中的重大变迁。本文由常青君根据兰善清宏著《万古一地》摘录。——题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34176/b3e23ad9b4169832.png)
据郧阳地方姓氏考据专家邢方贵先生田野考证,郧县(今十堰市郧阳区)梅铺、高庙现今居住一批李氏人群乃唐太宗三子李恪之后,属典型皇裔。听到这个发现不胜心奇,大唐天子的后尘沦落到这山圪崂里来了?缘何如此啊?再说他们像皇家后辈么,我接触过他们中不少人,平凡如我,言行如我,安有高贵血统之徵?
2015 年 10 月 22 日,我随郧阳区政协办公室主任陈红梅及史志办专家王天福一行再次来到高庙,见到了李氏后裔李朝文,在他家细看了 21 世纪初他们编撰的家谱,其中对李氏一脉的详尽追述,非常清晰,源流宗派及其过程中的历史人物佐证,毫无冒名附会之处,把一个真实的李恪后人迁徙流变踪迹验证得一清二楚,不能不信。再一次证实了此地李家的皇族血统事实考据是不必疑虑的,家谱记述凿凿,历史如是,现实如此。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34176/fd5041e3f4a8fec6.jpg)
公元 904 年,这是大唐历史继黄巢横扫长安后又一个悲怆而黑色的年份,朱温强逼唐代末世皇帝昭宗迁都洛阳,意在篡位。昭宗知大势已去,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唯一还能做的是保存李氏血脉,以延先祖香火。征事郎加银青光禄大夫(皆散官、文官之衔)、太子太傅李道是其随侍近臣,也是李唐家族成员,太宗第十一世孙,李恪直系第十世孙,昭宗便将其召到身边,流泪陈述了眼前危难和未来寄望,要他立马带上几个宗亲家人即刻出走,千难万难,活命为上。
临难托付,责任至重,李道不及客套,迅疾带着堂弟李术、李衍洒泪而别,趁乱逃遁。
大路纵横,原野茫茫,哪里栖身?一番亡命奔走,摆脱了朱温势力范围后,他们决定到离政治漩涡相对较远的江南去,把那里作为避难目的地。于是,又攀千山涉万水,流落到江西建昌柘林湖畔,于磨刀村落脚。
东都洛阳,朱温日盛一日,加紧钳制李唐宗室,宰割大臣,昭宗未能幸免。三年后,儿子哀帝李柷被害,大唐从此画上句号,北方李氏宗亲遭大劫,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流落建昌的李道兄弟仰望京师,看到大厦已倾,乾坤难回,心中回想昭宗“活命为上”的嘱托,便彻底安下心来,淡去匡复李唐家天下的念头,一改贵族行为做派和皇室生活方式,做起磨刀生意,无怨无艾回归庶民。
李氏自陇西郡发家至此三百多年,叱咤风云几个世纪,由此退出历史舞台,回到台下看戏的人群中,这不能不引起全天下的叹息。然而,李家人出奇的超脱,在举世的叹息中迅速实现了身份的转变,这一转变顿使李氏宗亲拥有了在长安所没有的长安日子,子孙永续,无穷匮也。
磨刀村李氏,繁衍很快,后人在四乡奔走谋事中又把支脉延展到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台湾等地,追宗时他们便尊李道为建昌始祖,将磨刀村李氏称“磨刀李”。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34176/14b126d37ec8da39.jpg)
传至湖北郧阳这支不是一步来到,而是经由江西十数代后的李恪第三十世传人李受武,率族先迁居湖北大冶,再传九世之后,有位名曰李席儒的后人于 1741 乾隆年间迁居而来,立足于郧阳的梅子堡,即今郧阳区梅铺镇。在此生活近三百年,传十余代。至此,李恪一脉已传50代1300多年,可谓瓜瓞绵绵,千秋繁茂,这也算没辜负昭宗危难时那番亲情托付之厚望。
所见的李氏宗谱先后数次修谱接续,早先是明代正统年间,再是明万历年间、清嘉庆年间、雍正年间、乾隆年间、民国 33 年,其中雍正时修谱特请李氏本家、时任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国家重臣李凤翥作序。凤翥欣然提笔,并在署名时特别加上“术公支下三十七世孙、凤翥续香拜撰”的落款,他这里所表明的身份,意在凸显自己乃李道家门之非常宗亲,“术公”即李道当年逃难时所携的那两位堂弟之一的李术之后人,彼此亲情又同患难,作序自然理所应当,在所不辞。李凤翥的序及其身份自呈,足证了这支人脉乃大唐皇裔不虚。
李世民的另一儿子李明的后尘也看好郧阳,现居于郧阳青山镇秦家沟村的李姓人士即其后人,其家谱也陈述得十分清楚。李明乃李世民十四子、是世民诛杀其弟李元吉后纳其后妃杨氏所生,李明先是封曹王,后降“零陵王”,他的子孙在唐朝代代在朝为官。安史之乱后,李明后裔一支多为官江西,散居江西诸县,后发展至五十八世祖李隆四时,适逢黄巢起义,天下战乱,为避乱而迁至湖南岳州临湘县马王洞。至发展到 91 世李春圣时春圣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携子长闰与四哥春显迁至郧阳府(今郧县)江南青山黎树洼居住,春显因子早卒而无嗣。在湖南岳州府巴陵县1992年第十八次重修的《李氏家谱》中亦发现有此记载,且湖南支脉修谱时曾几度到郧阳,却因未能找着该村落,而未载入郧县支脉后况。春圣支脉后生息繁衍于青山镇熊家沟、水泉沟、白石坪一带。251 年来,其子孙繁衍十多代,至今最近一代已发展到距李氏始祖老子李耳 103 世孙、年仅数月的婴儿李特安,为青山镇水泉沟村李典青之子。据统计这里后代 1000余人,后有部分迁至郧县原种场谭家湾村和城关土沟一带居住。
2015年10月25日,笔者随县政协办公室主任陈红梅来到青山镇秦家沟村支书李尚有家中,翻阅了他们于21 世纪初编写的家谱,看到了他们作为寻常百姓家的辉煌家乘,也感受到皇族后裔的千年蜕变。
他们唯一保留的不同于高庙李氏家族的习俗是丧葬,他们的老人在世时就把墓修好,在地面上修一个半圆形的筒子,将墓门用砖堵上,待人去世后,扯开墓门将尸体送进去,将门正式封上,此墓叫“参筒”。这种习俗据说源自李世民出生于武功县旧城南建子沟恩义寺内“唐王洞”的历史根基,先祖生于洞,他们逝后葬于洞,这是一种追怀。同一后代,为什么高庙李恪的后代没有这个习俗?这可能与子孙迁徙过程中对先祖遗风尊崇与否有关。
一个家族有序的迁延千余年实非易事,而他们却有机传递至今且更为生机勃发,这不能不让人心生感慨:原来皇家确有其不凡家传,那由深厚积淀而来的良好血缘传承、教化育人,植入骨子里,其造化是无法用素常之心去看待的。他们可以在天是圣,在地是民,能腾云,亦能行走,可以安之若素地泰然做个常人,始终保持一个平常心。面对一个有限的历史舞台,能在不可多得的台前风光一时便展现一片靓丽风光,失去舞台不一定就自堕地狱,台下人世浩浩汤汤,转身即做个安分守己的庶民,以享人生之长安也是一种不错的道路。当不再有人为之做史官记录过往之事时,就自己为自己写史吧,做好家世谱系,让家世清清楚楚一脉流传,生存得很有秩序,这不就是历史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34176/ca29e0306f6a4a0d.jpeg)
(常青君备注:文中“梅铺”是我的出生地,“李朝文”是我父辈)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34176/c8d5457df4a471e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