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花了一点时间读完刀尔登老师的《不必读书目》。书的体量不大,共7.7万字,但内容实在丰富,各种古籍应有尽有,评论犀利引人深思,是非常特别的阅读体验。
说起来这本书的题目怪有趣的,当下人人焦虑于必读书单、必读经典,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更有意思的是,读完书中几篇文章,反而使我深感阅读之趣,想要搜寻阅读其中提到的书目。看来,若非让人出自本身乐趣,再怎么通过贩卖焦虑去让人阅读也是难以做到的。
这里摘录书中一点让我会心一笑的片段:
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最早有林纾的“译本”,为《块肉余生述》。
贝西小姐的出场,董秋斯的译文是这样的:“再看一眼时,我母亲就有了一种确信不移的预感,那是贝西小姐。落日在花园篱笆外的陌生女人身上闪光,她摆着别人不能有的恶狠狠硬梆梆姿态和从容不迫的神情走向门前。等她来到宅前时,她又一次证明了来的正是她本人。我父亲经常表示,她的行径不像任何普通的基督教徒;这时,她不牵铃,一直过来张望那同一的窗子,把她的鼻子尖在玻璃上压到那样的程度,我那可怜可爱的母亲时常说,有一个时候她的鼻子变得完全白而且平了。她使我的母亲吃了那样一惊,我一向相信,我在星期五下生,实在得力于贝西小姐呢。”
林纾不懂英文,听魏易口译,然后用文言写下来。他赞赏这部作品“言哀则读者哀,言喜则读者喜,至令译者啼笑间作”,可见魏易对原著的幽默感,定有传达。那么,再来看看林译:“视之,知为密斯贝测。时斜阳半落,余光尚滞小篱之下,并及贝测之衣。入时不言不笑,状至严冷。既至窗下,吾母乃益知为祖姨,以吾父恒言姨之举动大异于众。来时初不掣铃,径造窗下,二目射光入室。吾母大震,胎气遂动,其生于礼拜五之日,祖姨与有功焉。”
这样一读下来,立刻让我想搜寻林纾译文,看个痛快。
《不必读书目》里的文章范围很广,除了我们平常耳熟能详的《论语》、《诗经》、《周易》等经典,也少不了诗人和各种鲜为人知的杂文、方志。比如我从未想过的酒世界《酒经》和首次听说的《杜骗新书》,新奇感油然而生,而刀尔登老师流畅的文笔和独特的观点也让我实在享受与震撼。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一个深刻感受就是:
广博与深刻并不矛盾,专精于自己的领域就会领略到诸多风景,重要的是沉下心,肯耕耘。
反观我近几年的学习,总是无法专注,朝三暮四。早上想着学人文,下午又"叛变"编程。并不是说跨越太大如何不好,而是心神不定最耗年华,本就迷茫和并不聪慧的我在这来回跳跃中看似雨露均沾,实则只是打湿麻痹了思想,最后怪时间不够、怪教育不够,这是不公平的,其实只是自己投入不够。
那么投入不够的问题在哪呢?我想一方面是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焦虑分散了专注,一方面是一无所长的自己缺乏正反馈丧失了兴趣。进无专注可投入,退无兴趣以支持,如此解释自己此时境遇再贴切不过了。
一旦我们如此思考,就容易陷进先有鸡还是现有的蛋的循环。比如既然没有兴趣、不能专注,就无法进入一个领域,既然无法进入,又何谈正反馈让人继续向前呢?破解的方法想必还是行动,比如这次看了《不必读书目》,心中的知识欲望得以点燃,哪怕稍后又熄灭,也还能留点余温在潜意识层面,若是真的付诸行动了,反馈总归是会继续有的。
这让我想起来之前看的一个视频,训练AI打网球,在对手太强大的情况下,即使智能算法也会"摆烂",为了避免失败直接选择不发球。这就是现状,困难无法克服,好吧,那我不干了,这样我也不会真的损失什么。然而,倘若我们加大不发球的罚分,那么算法就意识到即使赢的可能性再渺茫,也好过不开始。实际上我们没必要强给自己惩罚,那样也不现实,只会自己更厌恶自己或者卷入恶性竞争,只需要一点机缘,让你觉得:
现在开始比等待和害怕更好
便足够了。
愿我们在阅读中感到愉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