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政治智慧,可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语出《论语.为政》)
有人揶揄孔子,你老人家这么大本事,天天把国家政治挂在嘴上,你为什么不去从政做官呢?为什么你的政治主张处处碰壁,始终无人赏识呢?估计说这话时,是孔子在周游列国过程中,或者是周游列国失败后重回鲁国时受人揶揄的。
孔子和孟子都喜欢掉书袋,说话之前总是喜欢引用古人或古书上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习惯至今在中国人的语言表达中得以延续。
孔子说,你没读过《尚书》吗?这本书中讲到“孝道呀,唯有孝道这种思想,以孝来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以孝来处理好与家族兄弟的关系,像与朋友交往一样。经营好自己的家族内部事务,不也是一种政治活动吗。为什么非要去当官才叫从政呢?”
1912年,四川人李世铨写了一本书《厚黑学》,自以为悟透了儒家学说的千年精髓,认为与其尊崇孔孟之道,不如尊崇自己开创的学说思想,因此改名为“李宗吾”,意思是我就是自己的祖宗,我就是信奉自己的学说,口气着实大得很。
李宗吾认为,孔孟所谓的“孝悌”思想,是一个以自我为圆心的同心圆,圆的核心是自我,然后是父母,兄弟,友朋而后延伸到社会交际。在逻辑上,这个认知是正确的。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社会的基本组织结构是家庭—家族—氏族—部落—部族,最后是部族群落,这也是基本的社区政治秩序。
放在当代人的视角,不要说处理社会人际关系,能不能处理好家庭成员关系都成了一个大问题。我个人是从来不看央视12套法制节目的,原因是太脏,人性的阴暗面太脏。经常可以看到亲情手足之间因为一点私利或个人情绪,因为一点宅基地的纠纷,因为父母的一点遗产,撕破脸皮对簿公堂者屡见不鲜,或许可能在法律的庇护下赢得了官司,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却再也无法弥合。我也不看央视所谓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实《感动中国》,本来孝敬自己亲娘老子是动物畜生都懂得的本能,作为高级物种的人类,却要把孝敬爹娘老子作为美德来大肆弘扬表彰,不知道是道德的进步呢,还是道德的退步。
孔子认为,建立整个社会的政治秩序,首先应该从维护一个家庭内部的伦理秩序开始,从这个层面而言,家庭伦理就是社会政治。
在孔子那个年代,中国人以家族形式群居生活,家族越来越庞大,人口越来越多,彼此之间必然要产生利益纠葛,如何处理好家庭内部成员的关系,与同宗族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人接触社会事务的起点。而且,可以想象,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春秋时期,因为土地、工具和粮食产生的纠纷绝对不在少数,因此处理宗族事务,对一个心智与人性的成长至关重要。
《论语》中有个现实版的故事。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语出《论语.公冶长》)
孔子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孟皮,腿有残疾,曾经和孔子及其母亲颜征在一起被逐出家门,与孔子一起生活。据史料记载,孟皮至少育有一儿一女。孟皮去世时,他的女儿已经成年但尚未婚配,作为叔叔的孔子责无旁贷肩负起为侄女操办婚事的任务。摆在孔子面前的问题是,他要以叔叔的身份来行使做父亲的职责,一碗水要端平。但是,一碗水又怎么可能端平?我们看看孔子怎么处理这个家族事务。
孔子有两个弟子,一个叫公冶长,一个叫南容,都非常优秀。公冶长因为听得懂鸟语,被鸟儿诬陷关进了监狱,这是有前科的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入狱,在当时熟人群居的部落里都是一个人生污点。而南容就不同了,少年才俊,是那种识时务的俊杰人才,懂得审时度势,懂得察言观色,懂得进退取舍,在社会上混得开,吃得香。
两个青年女子,一个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一个是自己的侄女;两个青年男子,一个是坐过大狱,进过班房,有犯罪前科的公冶长,一个是青年才俊,人中龙凤的南容。以一个父亲的直觉,他会选择出身好,学问好,声誉好,具有大好前途的南容作为自己的女婿。而对于侄女,只要随便给她找个人家嫁了,族人也说不出什么。
但是,孔子没有这么做。他选择将侄女嫁给了优秀青年南容,而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有瑕疵的公冶长。
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请人,女儿是父亲的贴身小棉袄,孔子焉有不爱自己亲生女儿的道理?那么,孔子这样做,到底是爱自己的女儿多一些,还是爱自己侄女多一些?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吃亏,这就是孔子处理家族内部事务的智慧!
无论是组织体系内的一个领导,还是家族内部的一个主持事务的长辈,要取得组织体系内部绝大多数成员的认同,就必须要学会取舍,要能够吃亏。看似自己在局部利益上吃了亏,但在大局上他获得组织内部成员的认同,获得了主持组织内部事务的权力。这就是孔子吃亏的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