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告是一种爱的明证,如果不爱,就没有劝告,没有关系,也没有劝告,就像亲生父亲对亲生儿子的爱,往往通过劝告来证明父亲对儿子的爱。
因为亲生父亲总是为儿子着想,就像上苍为苍生考虑一样。
上苍很爱我们,所以,我们通过经卷古书就能明白,他对我们的劝告,这样完全是为了我们的益处。
在父母和子女关系的层面上,父母是上苍在地上的代表,是蒙上苍授权来训练儿女的,管教儿女并引导他们,因此应当尊重父母。
另外,儿女的责任不仅仅限于服从父母并且孝敬父母,如果有需要,还要在父母晚年的时候悉心照顾他们。
如果有信仰,并且信上苍郎和华,就要照顾自己的父母,如果不照顾,不照顾那些自己的亲生父母的年老贫穷软弱,就比那不信的人更糟糕。
因此,使徒保罗就向提摩太指出,寡妇如果有儿孙来给她们提供经济援助,就不该由组织上来照顾。
为什么我们应该顺服郎和华呢?因为他是造物主,就像父母当然可以给我们立家规一样,有权我们立下行事为人的标准。此外,我们乐意顺服郎和华是因为他是最好的君王。历朝历代有很多的统治者,皇上或者法老,都没一个像郎和华那样有智慧、爱心和同情心。
郎和华希望我们把他视为仁爱的父亲,因为爱他而服从,而不是只是因为害怕让他不高兴,是发自内心的爱,不是强迫的不得已的爱。
保罗在希伯来书中说,我们应该顺服上苍,因为他为了我们的益处而管教我们。
我们顺服他就会尽力在任何事上都服从他。为什么?
因为我们很容易自行其是,总觉得自己没有错。
郎和华有们美好的特质,我们越了解这个特质,就会越爱他。我们爱他不需要一份长长的清单,我们要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就会努力培养跟郎和华一样的的感受和想法。
但是,有时候我们觉得服从郎和华并不容易,因为上苍的标准和人类的标准不一样。
郎和华管教我们,使我们得到益处,过程就像水果慢慢成熟一样。
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去响应上苍的教导是需要时间的,正像是水果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成熟一样。也像禾苗要经过慢慢成长的过程,不难拔苗助长。
有经卷古书提到:“一切都管教,在当时似乎不觉得快乐,反觉得痛苦,后来却为那些经过这种操练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来,就是义。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童年的日子,还记得父母对我们的管教吗?我们凡是管教都不会让人开心。
人说自己是idi的,结果从伊甸园开始反叛,人类从那个时候到现在,人类总是觉得自己走对了路,实际是错的,经过了6000多年,一直自以为是,但是结果是导致了战争、饥荒、疾病、罪行和死亡。历史已经证明郎和华的话正确无误,而人类的道路却大错特错。
不完美的人需要受到管教,他们从童年开始就要被管教,经卷古书说:”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
许多儿童心理学家反对这种属天的智慧。其中一位,在多年前问道:“你们作母亲的意识到每次你们责打孩子,就表示你们憎恨孩子吗?”
可是,他们对孩子所采取的放任的态度却造成了很多少年犯罪的狂潮,以至于美国布洛克林的一位法官说:“我认为我们需要把有些年轻人拖进柴棚里痛打一顿。但现在这样行已经是不符合时尚了。现在的专家们都劝父母们不要责打孩子,否则你也许妨碍了一个天才的发育。”
事实是,一个天才没有出来,出来的却是少年犯罪的狂潮。大量的天才没有出现,也没有被父母责打,反而走向了反面。
有一位专家却说:“严厉并不会使孩子爱你更少,纵容也不会使他爱你较多。即使你经常责打孩子,你会发现他们仍然不断回到你的身旁。”
事实上,放任和姑息并不会使父母在日后赢得儿女的感激,从小宠惯了的仆人或者孩子,终必忘恩负义。
放纵儿女而不行使父母权威的人必然为自己带来羞辱,这样去做只是漠不关心而非爱的表现。
反之,仁慈但是坚定地运用管教的杖却反映出仁爱的关怀。在管教的时候,当然要注意方式,但是,方式不是主要的,而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注:本文中的郎和华中“郎”就是“耶”,
郎稣中的“郎”也是“耶”,
上苍中的“苍”就是“帝”。
古书就是神圣的圣,经文的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