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第四季《奇葩说》结束的那一刻,眼泪禁不住在眼里打转。
那是一种久违的失落感。
我一直形容将这种突然的抽离感形容为失恋的感觉。区别在于情感的强度与持续的长度不同罢了。通常会产生于长期朝夕相处的事物突然的断开联系,惯性的情感依赖突然失去寄托之物的强烈落差导致的患得患失,情绪低落。
比如第一次离开家的孩子与父母分离的那一刻,比如与朝夕相处的老友的突然分别,比如失恋,比如追了几季的长达几年电视剧的完结,比如第四季《奇葩说》结束。
虽然暂时的分别会使得日后重逢更显厚重,但是一想到在无数漫长等待的日日夜夜,已然觉得煎熬。
如邱晨所说的那样,盛大的闭幕式上绚烂的烟花表演,留给我们烟花散尽后无尽的空洞和冷漠。第四季结束了,是时候为《奇葩说》写一篇文章了
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对于这种情感的寄托和依赖也不要全放在一个篮子里才好。偏偏自从看了奇葩说,这一部分的情感依赖逐渐减少分散,一直到第四季奇葩说,我把每周六日固定的时间分配的鸡蛋全部放到了这个篮子里。
而对于一个网络综艺节目会产生情感寄托这件事本身就早已超出了我对综艺节目的期望与认知。作为唯一一档就算不是节目荒的时候也会忍不住拿出来反复观看的节目,而果断弃众多节目而不顾,一定是有重要的原因的。
奇葩说开播到第四季一来,一直想为它写一篇文章虽然在前三季虽然也同样喜欢,但是却没有如此强的冲动要寻找一个出口来表达我对它的喜爱。虽然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够有勇气和底气站在那个舞台上哪怕仅仅作为一个“脑残粉”去现场看看节目的录制也好,但是我能想到最快捷的方式就是为它写一篇文章以表达我的热爱。
我相信这个节目从来不缺少一个最狂热和忠实的粉丝,也不缺少对它关注并赞美的人。但与其说是为它而写,不如说是为自己对它无处安放的崇敬与热爱之情寻找一个出口,也为日后生活的更多可能性保留一条出路。
之所以一直迟迟没有动笔,是因为太喜爱而对它充满敬畏,因为敬畏所以变得异常谨慎,总担心自己没有准备好,总觉得时机没有到,总怕自己写的不够好。预设的太多,反而因为压力而迟迟裹足不前。直到今天看完最后一期节目,才觉得是时候了。
第四季结束了,是时候为《奇葩说》写一篇文章了☞初见
第一次看奇葩说不是在它第一季的时候,当时第一季播出的时候只是知道有这个节目,通过各种渠道零星碎片的信息和反馈,让我知道了这个节目的存在,周围朋友对这个节目的“口碑”也同样激发我观看这个节目的欲望。
当时隐约了解到嘉宾有蔡康永,便自动的联想到《康熙来了》这个台湾综艺,由于我不是《康熙》的粉丝,这种“乱七八糟”的节目风格也完全没有兴趣。于是很担心这会是跟《康熙》一样风格的节目。但是又得知嘉宾有高晓松,还有一个完全不知道是何方神圣,据说是从央视出来的马东,于是十分好奇这会是一档什么风格的节目。这三个貌似不是一路的人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于是当它在第二季播出的时候,我抱着好奇心和试一试的心态观看了这个节目。这一看,便再也没有落下任何一集。我想这绝对是我做出的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于是,在第三季播出前的空档,我又一口气将第一季温习了一遍。不希望错过任何同奇葩和这个节目成长的瞬间。
第四季结束了,是时候为《奇葩说》写一篇文章了☞初感受
初看前两季觉得这档节目与我看过的所有节目都有所不同。初看它有《康熙》那种要台湾综艺的影子,从选手到导师的风格,注定决定了它的与众不同与别具一格。从节目的名字,选手风格,节目基调,话题的选定,无一不彰显它的多元化,包容性,以及开放的心态。
前两季个人觉得节目还是在不断的摸索和调整的阶段,从节目规则,赛制,定位等一系列方方面面在第三季的时候已经日趋成熟与稳定。
我记得最初的几季在节目播出的最后会有个对于观众群体年龄段的调研,所以这就意味着可能起初节目对于观众的目标受众群体即目标客户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或是既定的目标客户和实际受众群体有偏差,通过更加清晰的了解受众,才能更好的调整节目风格和尺度。
马薇薇说,每个人都想要与众不同,但就这种想要与人不同的心态最TM相同。
它抓住了大批年轻观众求不同的猎奇心态,不仅如此,它也从第三季开始越来越为节目所传达出的价值观可能给这批年轻观众带来的影响负起责任。在求新,求奇,求异不是为了向传统的价值观宣战,而是为我们提供更多元化,多视角来全面思考一个问题。
而说到第三季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选手当属姜思达,虽然第四季没有拿到奇葩之王的称号,但我相信作为第三季亚军的他早在第三季的时候就早已蜕变成了许多人心中的奇葩之王,而我个人也曾多次专门回看他在第三季每一次出场时的精彩表现,他有辩手敏锐的专业素质,也有独特幽默的风格,观点另辟蹊径,小忧伤中又有点小阳光。深得我喜爱。
看到最后一次录制时在与决赛失之交臂后坐在二排看他人争夺冠军时画面闪过时,他表情的凝重,也可能只是因为我个人心中的惋惜而读出的沉重。当然我也不否认肖骁的变化与实至名归。
第四季结束了,是时候为《奇葩说》写一篇文章了☞带给我最多惊喜的一季
不知道是节目在成长,还是观众在成长,亦或是我们共同在成长,第四季给我的感受与前三季又截然不同。像是经历了一场华丽的蜕变,节目质量大大提升。
起初几季马东一直或玩笑或认真的强调这是一档严肃的辩论节目,直到看到第四季我才真正的感受到它的确是一档严肃的辩论节目。节目依然保持了它原有的幽默风趣,犀利陡峭的风格,它的严肃体现在依然可以不拘一格的提出自己的别样观点,但它所倡导的价值导向更加立体而负责。
陈铭说, 辩论这种形式的美妙之处它的立场是是随机决定的,很多时候要捍卫我们不认同的观点,我们站在曾经我们不信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这会让我们突破自我,打开一个新的视角,拓宽一个新的世界。第四季结束了,是时候为《奇葩说》写一篇文章了
我认为,对于现实中的很多事情并非非黑即白,非0即1,而辩论通过选择两个极端立场,抽丝剥茧的站在每一个角度来诠释它,恰恰为我们看节目的人提供了更多得以辩证思考问题的角度,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并非非黑即白。而辩证思考这个概念也是在我第一次看《道德经》时给我带来最深刻的感受之一。
而这一季的几乎每一期的每一位奇葩都能够以一位辩手的身份来要求自己,依然保持自我独特风格的把每一个角度都诠释的淋漓尽致,叫人拍案叫绝,多位导师多次感慨道所有能挖掘的角度都几乎被发掘殆尽。这也是观点得到我更多感同身受和认同,理解的一季。
随着两位新导师的加入,也无疑为节目增添了更加独特,成熟的视角与观点的碰撞。
罗振宇在第三季作为男神参加节目时的表现让我对他加入作为第四季导师持怀疑和担忧的态度,但没想到随着节目的进行,逐渐显示了他思考问题角度之陡峭与魅力。
而张泉灵老师作为一个女性的科技宅,其知识面涉猎的宽度,广度与深度也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第四季结束了,是时候为《奇葩说》写一篇文章了☞争议与捍卫
马东说,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我们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我相信《奇葩说》也是一直备受争议的。我从来不主动去关注关于节目的负面评价,因为于我而言,我心中自有我自己的定夺,也不愿意在这件事上耗费过多精力。
我也遇到过有熟悉的朋友当面跟我提起讨厌奇葩说,而每次我都会据理力争的表达我的观点。
正如奇葩说一直秉承的宗旨,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表达的权利。我不是为她讨厌奇葩说而辩护,我只是不能容忍一个根本不了解奇葩说的人用片面的观点而表达一种难以撼动的偏执。
我当然不会祈求每个人都喜欢奇葩说,若不能更包容的理解它并耐心等待它成长的人,便也没有缘分参与它的蜕变与带给观众本身的收获。
如果有人让我推荐一部综艺节目的话,那毫无疑问是奇葩说,我已成功将此节目安利给了许多没看过奇葩说的人,并得到了认可。
也曾经在旅行的路上,有两个年龄跟我相仿的年轻人搭我们车,因为我在车上放着奇葩大会的主题曲《第一万零一朵奇葩》而谈论起共同对奇葩说的热爱。那种踏遍千上万水,因一种共同热爱的事物而建立起的连接,是十分美妙又难以言表的。
第四季结束了,是时候为《奇葩说》写一篇文章了☞成长
罗老师作为第四季最后一期节目的最后一个总结陈词发言演的人,当之无愧。相信他对“成长”做出的定义让很多人印象深刻。
他说成长的本质是变复杂。青少年时期完成了我们对主观世界的建立完成,当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遇中间的一道鸿沟,你掉下去了叫做挫折,爬出来了叫做成长。很多时候我们遇到难以跨越的事情,人格和心理破碎了,将让你破碎的东西加入到原本的碎片中重组的过程才叫做成长。
这也是奇葩说本身带给这个时代的伟大馈赠。在看节目时如此高速高频率的破碎和重组,我想这大概精准的描述出了这个节目带给我最重要的一种收获和感受之一。
第四季结束了,是时候为《奇葩说》写一篇文章了其实罗老师的这种碎片重组的概念恰恰是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将这种重组形容为DNA的重组,即自我的重建和重拾是一模一样的。
看这一季的时候我几乎在看每一期的时候,自我受到的冲击,即打碎重组的过程是高速而高频的。而更重要的是,这种观点必须是能跟你自己引起共鸣,你才愿意把它加入进来,进行重组。而这种挑选的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过程。
每次看完奇葩说所接受的信息量与重组跟看完一本好书的效果几乎是一样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同样的书同样的人看收获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样的道理,同样的节目不同的人来看,由于各自融入这个世界的能力的不同而导致汲取养分的不同。
所以我不禁感慨,一个观众都能从中获取如此多的养分与价值,精心准备每一个论点的每一个奇葩和幕后的制作团队的成长更是不可估量的。
对于他们来说录制奇葩说是一种输出,对观众来说看节目则是一种输入。他们需要从外界吸取多少输入才能达到如此高频率和强度的输出,以至于观众还能如此高效率的输入。换言之,他们背后的努力,付出和成长是我们无法想象,也令人尊敬和向往的。
这也是奇葩说这个平台最最吸引我的地方,因而我渴望自己哪怕有那么一点勇气和底气能够靠近它,就算不能融入它,但也希望自己能够努力找到如奇葩说一样能够让自我高强度高频率充电放电,高频破碎重组,得以快速成长的平台。
这就是一个好的节目所能达到的双赢局面,而这些仅仅是从精神层面而言。当然从商业利益方面,是不需要作为非同行业观众的我们来考虑的问题。
第四季结束了,是时候为《奇葩说》写一篇文章了☞See you again
令人开心的是新一季的《奇葩大会》已经开始报名了,那下一季《奇葩说》还会远么?不幸的是,我还没有勇气报名参加。不过,我会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才能配得上更好的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