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屋(二十九)

老屋(二十九)

作者: 戴峰青 | 来源:发表于2021-06-21 18:26 被阅读0次

            父亲一字一字地写,我一个个地敲。似乎也跟随父亲的青春走了一遭转战中原前的石油路!谨以此文,致敬父辈!

    难忘的记忆

    戴保军

    一 初到陇东

            红旗飘飘,战歌嘹亮。我,1968年应征入伍,当兵三年,表现突出,于1970年光荣入党。作为一名党员,始终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做到心中有信念,“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面临复员时,听到有转业的消息,我积极申请,得到了组织的批准,我心中非常兴奋,因为我的家在苏北农村,当时生活条件很差。于是我在1971年3月初转业到长庆油田。

            仍然红旗飘飘,战歌嘹亮,我和整个师的转业兵从内蒙阿及纳旗建国营坐上火车,开始了几天几夜的行程,途经兰州、天水、宝鸡,最后到达咸阳。一下火车接我们的车已等在那里,接送双方人员进行交接,然后简单吃饭后又坐上汽车开始了新的征程。山路崎岖,风带黄沙,于傍晚时分我们到达目的地——庆阳驿马公社老庄。一下车,我们顿时傻了眼,如一路所见,既不见树木,又看不到村庄,更没有单位厂所。往前走了一段路,我们在一个大坑边上停下脚步,一位军干带着几个和我们一样的转业兵从坑里上来接我们,并宣布了分配名单。我和几位战友分配到上营某连,随后我们在先来的转业兵带领下进了一间破窑洞,里面没有床,地上铺着麦草。而我们的行李也简单之极,每人一床军用被、一件破大衣和随身穿的棉衣。因此两人合伙就地把军用被一铺一盖睡觉。在那冰冷的三月天气里,战友们只好用体温相互取暖。

            就这样一天天地住下来,吃的是从老乡家里借来的黄米和买来的腌酸菜。吃水就更困难了!我们用平车从几里之外的沟里去拉水,黄水澄清后才能喝才能做饭。水比油贵,因此我们洗完脸的水总是不会轻易倒掉留下来再用,甚至一两天不洗脸不刷牙。这就是陇东高原!

            虽然生活极其艰苦但相关石油知识的学习却是紧张而严肃的。大家通过学习知道了我国是贫油国,长庆油田是第二个大庆油田。我们军人的使命完成,接下来是为了改变贫油而来,无论生活条件是何等艰苦,工作环境是何等恶劣,都不会磨损我们要甩掉贫油国这顶落后帽子的决心。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为肩上的神圣使命感到无上的光荣。不久,我们几位同来的战友被分配到工程团,工作任务就是修路。当时所有的井位都没有路,而我们是先行团,当时一没机器,二没设备,三没车辆,所修的路靠的是我们心头的干劲,就这么一锨一锨地挖,一铲铲地平。三年的长庆油田石油大会战,我们修通了通往油井的条条道路,在大会战的战场上处处都浸透着我们工程团全体指战员艰辛的血汗,在陇东这片荒山大漠深处随处可见我们工程团转业老兵打眼放炮,铲土填沟修路的身影。当我们看到一辆辆满载井架物资的汽车奔驰在用我们的双手开辟的道路上时,当我们听到高入云宵的油井轰鸣的声音时,我们无比地骄傲和自豪!

    二 城壕会战

            那是1974年初春,我从筑路处到了试油作业队。在新中国的石油创业史上,每一次新的油气田发现,都会吹响石油会战的号角,召唤着石油人奉献青春奉献力量奉献激情。“哪里有石油就去哪里战斗”,“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大会战拿下大油田”。正是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大会战,推动咱国家石油工业不断向前。长庆油田也开始了石油会战,由原来的试油转向开发,要使每口试油井开发和利用。我们石油工人的号子亮起来,到处都是激励人心向铁人王进喜学习的标语。所有的石油工人抱着“宁愿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决心。铁人的精神鼓舞着一批批的石油人。对每口井来说,都是要求“当天搬,当天安,当天开”。记得我们十七队搬往城壕赵弯北沟城十四井时,井场离驻地四五公里路,除井架,发电机、油管外,后期送的其他工具都靠人抬肩扛一趟趟往返。虽当时天寒地冻,我们承受着凛冽寒风的袭击,可每人身上都是一身汗。井场基础坑和地茅全靠人挖,井架靠全队人抬肩扛立。我们在队长张存智的领导下,从搬家到开工硬是两天两夜没脱工衣,直到一切就位工作正常大家才松了一口气。真难想象,那时候的我们只靠面条馒头充饥,连土豆都是又当饭又当菜,而所有的力量靠的就是心中拿下大油田的信念!没有豪迈的誓言却勇敢激励自己向无人区挺进,向生命禁区挑战,为的是让埋在地下的油龙飘上地面,为的是甩去贫油国的帽子!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我们心里有铁人为榜样,大家再苦再累丝毫没有半句怨言,如同兄弟一般,相互照顾,共同努力,把各自手头的活儿干得相当漂亮。如今回忆起来,心里还洋溢着自豪感。井队永远是流动的驻扎点,帐篷随搬随起,随搬随撤,作为石油工人从来就不怕苦不怕累无怨无悔的。这场面至今仍铭记于内心,为我们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

    三 转战中原

            1982年6月,根据石油部的统一调令,我随单位从长庆油田调往中原油田试油处参加中原石油大会战(现采油六厂住址)。80年代的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当时的情景至今难忘,由于我们是试油队,第一批到位,随同的只有部分机关人员,在一片空旷的老五七干校旧址上,没有现成的房屋,我们自己动手搭建起草棚子,把原来的牲口圈改造成食堂。周围有成片的小树和大片的盐碱地,很多的坟墓,十分荒凉。初期,我们有一部分人员住在东明县委招待所,每天坐车到驻地劳动,大家一起配合搭草棚。那段日子也是相当艰苦,但处领导带领机关人员亲临现场,一边指导一边干,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慢慢地我们逐步拉起了围墙,盖了围墙房和简易房。这时施工人员就有基建队的职工和后期来到的家属们,只半年的时间就建起了小有规模的试油厂区,带家的职工都住了进去。这些充分体现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一抖”的雄心壮志和力量。

            在接下来的时间,我们继续边生产边建设。通过了三年的钻井试油,建起了采油计量站、原油处理站等。1985年开始进入原油上产会战时期,我当时在作业三队,驻扎在油区(黄河滩)井庄。作业不比试油,试油是按部就班,对油层录取资料,工作有条不紊,作业就不同啦,主要打开油层,下泵采油,起下油管多。新井新油层,在起下油管过程基本都喷。那时的防范措施及基本条件也差,我们发扬“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起下油管大部分是冒喷作业,作业工不管是寒冬炎夏都得穿雨衣作业,一个班下来满身的原油。

            记得那是85年元月份,在井庄东南的一口井作业,当时我是班长,带班上夜班(晚8点到早8点)。当时小雨夹小雪,还刮着西北风,特别的冷,落地成冰。到井场我开了班前会,分析了油井作业情况和生产任务,确定了当日工作措施,开始了当班的施工作业。由于天气条件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副班长王本立和党员杨世成主动站井口,由我亲自操作带拉锚头。就这样冒着雨雪,大家身上的棉工衣都成了冰冻的盔甲,但为了该井早日交井,全班人员毫无怨言。尽管当天我们一个班才起了一百零几根油管,数量是不高,回来交报表时才知道昨晚全厂就我们一个班正常作业。

            如今,我们工作、生活的办公楼、食堂、居民楼及配套的环境设施,在前线虽说不是最好的,但绝对是一流的。但与当年的艰苦岁月比较,可以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岁月无声,光阴如梭,我们为石油拼搏的战场几经辗转,当年的棒小伙也已白发苍苍,我现在退休啦,非常珍惜现在,时刻把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记心间,以身作则做好传帮带,为实现中国梦贡献绵薄之力。

          回首走过的日子,作为石油人,我们将自己的青春热情甚至是家庭全都奉献给祖国的石油事业,来自五湖四海的石油人是最亲的兄弟姐妹。在我们的生命里,党旗飘扬,只要黑色的石油还在流动,那映入生命的石油人拼搏奋斗精神将永不止息,我们的生命也将映入为国家石油事业拼搏奋斗的历史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屋(二十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tuy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