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万家团聚的日子,也是漂泊在外的游子辛劳一年后最终的情感归宿。“走亲戚、拜大年”作为春节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更是尊老敬老、增进感情的一种交流方式。如今,春节已接近尾声,不少人还在走亲戚、拜大年的路上。
平日里,老一辈常年在家冷冷清清,每年就盼着过节的时候一家子聚在一起热闹热闹。同辈的表兄妹或者堂兄妹也因天各一方、少有联系,趁着春节见上一面、相互寒暄自是必不可少。00后的侄子辈大多不喜这样的家族聚会,但因从小被老一辈人宠着,为了博老人欢心,也得硬着头皮乖乖在家呆两天。每当这个时候,不同阶层、不同圈子、不同性格的人因传统的血缘关系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唠唠家常,似乎这样才有传统的年味儿。
走亲戚、拜大年,其实就是去长辈家串门儿。但在中国这个倡导忠孝礼仪的国度,其中包含的人情学问可大了,从时间安排到礼物筹备都马虎不得。我每年回老家的时候,总要提前计划好春节期间走亲戚的时间。那时候才发现,平日里自以为孤单的自己,竟然还有这么多的亲戚。今天去哪家、明天去哪家,都得提前联系。有的长辈家,每年拜年时间相对固定,也就有了约定俗成的惯例,一般会提前打好招呼。有时候遇到你走的亲戚也要去别家的时候,还得相互调整时间,甚至错峰安排。到了长辈家拜年,老人家难得见到你,去了不能不吃饭,吃少了老人家还有意见。小时候盼着过年是因为有很多好吃的,长大后发现,过年期间每天吃着差不多的菜、喝着差不多的饮料,逐渐成了一个幸福的负担。
买礼物也有讲究,每年得提前做好功课,了解一下村里流行的礼品,这些年网购不断普及后,拜年的礼品逐渐从华而不实的营养品转移到了实在又普惠的牛奶、水果上来了,对于不舍浪费的老人来说,也是一种幸福。买的时候,最好统一标准,不要因为各家情况不同就搞私人订制,稍有不慎,还落不了好,有厚此薄彼之嫌,当然那种亲疏远近特别明显的情况例外。
发压岁钱更是如此,小时候我们拿到压岁钱后,总是略带兴奋的躲到一边悄悄点数,现在的小孩子个个古灵精怪,直接在大庭广众之下打开红包,有的甚至大声报数,给少了还显得尴尬。何况,对于如此敏感的事情,亲戚间没有不透风的墙,可别低估了大人之间的攀比心。
拜年的流程也逐渐标准化,买年货—走亲戚—坐等吃饭—喝酒聊天—打牌玩儿手机—坐等吃饭—回家。这个过程就是一场体面的角逐和沉默的较量,活脱脱一副社会众生相。一家子聚在一起给老人拜年,老人看到大家满面春风,打心眼里高兴,不免要关心一下大家,比如单身的有没有对象呀,结婚的啥时候生小孩呀,上学的孩子成绩怎么样呀……每个问题都直击灵魂。这个过程里,有高调炫耀的,有谦虚过度的,有低调含蓄的,有吝啬小气的,甚至还有尖酸刻薄的,席间的龙门阵常常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回到家又免不了重现一下白天的某个场景,甚至分析研究一番其中的内涵。
每年从年初二走到上班,亲戚没走完,自己倒有点扛不住了,肠胃不堪重负,精力完全透支,钱包严重缩水。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行过年,找个温暖的地方一家人小聚也是其乐融融。其实,关于亲戚,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中早就说过:“小时候,我们常常把“亲戚”看得多么美好和重要。一旦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我们便很快知道,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生活同样会告诉你,亲戚往往不如朋友对你真诚。”话虽难听,却有几分道理。中国人倡导忠孝礼仪,传统的乡土社会相对稳定,人际关系网络主要由血缘亲情构成,血缘关系越近, 关系网络就越紧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强力冲击和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传统的血缘关系网络已日渐式微,新的人际关系网络正在加速形成。朋友成了另一种人际关系网的有生力量,特别是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来说,朋友更是一座座钢铁城市的温情所在。周末约上朋友,去喜欢的地方,做喜欢的事儿,少了许多人情往来的负担。生病了,家人远水解不了近渴,一个电话,朋友来了。买房了,差个小十万,一个电话,朋友直接手机转账……当然,对于亲戚来说,家族里的大事依然可以把他们团在一起,平日里的锦上添花固然美好,但是否能够做到雪中送炭,还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