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你无处安放的哲思与灵感哲思旅行·在路上
当处境碰上了思想——再寻或然的彭门光化寺随记

当处境碰上了思想——再寻或然的彭门光化寺随记

作者: 李野航 | 来源:发表于2018-04-17 11:40 被阅读78次

人世犹如一个双重的迷宫。一重迷宫是物质性的,比如某物某地之何所在;一重迷宫是观念性的,比如对历史问题该怎么看。而破解迷宫,无疑乃人生之一大乐趣。

前者,我照书上提供的关于“彭门光化寺”的线索、揣着《唐道因法师碑》、找到彭县中正庵遗址、试图确定唐代道因法师刻下石经的地方。可所获得的资讯却出现了或然性的“分叉”。所谓“彭门”,既可能指灌县,有可能指彭县。照碑文上的形容,“光化寺”“近对青城之巘”,则寺当在灌县;碑上又说下临“雁水”,则雁水乃是彭县白鹿溪。灌县发现了唐代的石刻佛经,但灌县又并无关于道因法师之文献记载。看来,这个“彭门光化寺”之实际位置之谜仍然像猫一样躲避着吾等后人的破解。怀着继续探究的兴趣,今日,我复骑摩去往灌县“猜谜”。

唐代石经一部分展览于奎光路的都江堰博物馆,但并未提供多少背景说明。一部分仍存放于灵岩山之灵岩寺(此地已非宗教场所)。当我敲开灵岩寺文管所一个负责人的办公室的门,她的说法是:前此也有人询问过关于道因法师的情况,但此地迄今尚未发现任何关于道因法师的遗迹和文字,故难以确定出土石经为道因法师所刻。她还说,灵岩山脚下过去曾有一座光化寺(后据我核实,此说法有误。当地人说那叫华光寺)。我说,道因法师刻经与此倘若坐实,真不朽之盛事也。何不向国家上级部门申请系统整理研究出版此国宝石经,让其发挥更大价值,她说他们正有此意。

此时,忽有工作人员来说事,我遂离开,回头遇见一来此旅游的大爷,便与之谈历史遗迹。此老头问我为何不关注现代史?我说我也偶尔有所关注。他于是问我对文革怎么看。我知道他话中有话,便与之一起散步,静待其后话。他提到了几个名字问我知不知道(其中有资中筠),我于是乎马上猜出,他必定抱持着一种来自“炎黄春秋”派的“意见”。果不其然,他开始滔滔不绝地和我讲他五、六十年代的经历。

他讲了他家在大跃进期间忍饥挨饿、以酱油冲水充饥、舅舅被饿死的事,讲了被安排进工厂后又被勒令“上山下乡”、自己宁待业而不愿下乡、那些下乡的人都活得悲惨的事,不知不觉,我们走上一条陡峭的险路,我怕他摔着,建议停了下来。他说着说着,“忆苦”变成了对某个敏感历史人物的道德指摘和人身攻击。最后的结论,也就顺理成章成了对“前三十年”的绝对否定和对“后三十年”的绝对颂扬了。归结起来,这位大爷的基本认识是:他这一代人所遭受之痛苦之根源在于某位敏感历史人物之只抓革命不搞生产。如果只生产不革命,则今天的好日子早就过上了。

我相信,这位大爷所描述的自己的生活经历是真实的。人总是处境性生物。如果人经历了两种差异巨大的苦乐迥异的人生处境,他凭什么不可以诅咒其所经历的那个“坏的”处境及其相关的一切而赞颂其所经历的那个“好的”处境及其相关的一切呢?然而,人毕竟又不仅仅是处境性生物,人还拥有抽象思想的能力和爱好,这意味着人总会需要想明白一些个问题:那些个“好的”或“坏的”处境背后的历史/社会机制是什么?它们之于吾人的过去和未来构成何种逻辑关系?有多少非预期性环节参与和影响了那些个“好的”或“坏的”处境?将一切“好的”或“坏的”处境一皆归因于某一个历史人物之出于主观意志的功或过是否实际上是把某些个人当做了无所不能的神?

我不打算说服这位大爷改变想法,因为想明白问题不是普通人的任务或爱好,普通人只需要旗帜鲜明地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意见”以自我说明、自我辩护就行了。普通人不需要真理,普通人只需要通过简单地肯定和否定某个历史“符号”来表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但作为一个思想的爱好者,我还是忍不住表达了一下我的“意见”:

“首先,那些说过去好得很的人肯定是不诚实的。但过去一切历史悲剧的总根源决不能简单的归结于某位敏感历史人物的“胡来”。革命,本质上是一场巨大规模的人类存在形态和信念系统的模式转换,必将伴随着无数的人道主义灾难,西方世界自开启工业革命之进程以来,其承受和制造的人道主义灾难实在是罄竹难书。如果有人能为人类设想或实现出一种没有痛苦的巨大规模的“模式转换”的话,那么能行如此不合逻辑之神迹的人肯定就是耶稣基督了。其次,假如人走十里路,最后一里才走到目的地,人不能说先前那九里路是可以不走。我们不能假设今天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是可以无代价的。其三,历史像一条河,水缓水急水大水小真不取决于河流自己,乃取决于地势和天气。政治、社会生态也不取决于某一个政治人物的个人喜好与意图。假如,我百分之百赞同您的看法,百分之百地站在‘促生产’的立场上而反对‘抓革命’,而成为一个‘不折腾’的‘唯生产力论者’,是不是文化革命对针对的社会问题会自然消失?这个世界会因为物质水平的大大提高而人们就自然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自然免疫于不公平、不正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以及资本/符号异化带来的社会积弊以及伦理危机呢?换言之,当经济规律向我们显示出其不可抗拒的低潮的一面、弱势群体又将不免忍受失业带来的匮乏和焦虑时,我们可不可以说服人们相信阶级间之不平等仅仅是一种无需留意的幻觉呢?”

听了我的言论,大爷说我说得太抽象,让人难以理解,我只好转移话题。此大爷乃回族,我问他是否每天礼拜,他说他不礼拜,而专门致力于研究股市规律,然后大谈他经过长期研究所悟出的K线的奥秘。且绝不相信庄家足以影响股市的走向。听着听着,我不太礼貌地打断他的言论,笑了一笑,说:“假如,我悟出了K线的奥秘,且大把大把的从股市赚到了钱,我的良心会不认为这是什么好事,因为通过别人的亏钱而挣到了钱,在真主看来,实在是太不‘清真’了”。

大爷哑口无言。

天色已晚,今天的寻访或然的光化寺之行因与此大爷的争论算是彻底泡汤了。回家还有60公里的路要走,回头望去,巍峨的赵公山的背影映照在灿烂的晚霞中,真是美丽极了。

相关文章

  • 当处境碰上了思想——再寻或然的彭门光化寺随记

    人世犹如一个双重的迷宫。一重迷宫是物质性的,比如某物某地之何所在;一重迷宫是观念性的,比如对历史问题该怎么看。而破...

  • 金刚寺和庆复寺禅

    金刚寺,位于庐江县城四牌楼西侧,始建于唐朝光化元年、故原名光化寺。寺由淮南节度使、吴王杨行密舍宅改建、因内有金刚院...

  • 寻生(一)

    南苑国鱼鳞山上,有个魔道宗门叫寻生寺。寻生寺门人稀少,虽说是个寺名,门内众人却无一和尚。 “紫悠啊,我问你最后...

  • 再游鹿门寺

    鹿门寺是襄阳籍唐代大诗人孟浩然隐居的地方,孟夫子在这里作了几百首千古绝句。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

  • 含羞草

    含羞草, 一碰合上了手, 再碰低下了头, 三碰...... 还是不碰了吧!

  • 岁月与旅行 首尔&澳门&珠海

    4月26日 晚 澳门 4月27日 首尔 龙山汗蒸&韩国烤肉&弘大 4月28日 光化门&景福宫&东大门 “光化门广场...

  • 冬日登鹿门山

    鹿门山上百草衰,汉江远眺一片霭。转角寻入鹿门寺,数枝红梅倚栏开。

  • 透过天窗看到云 他的身影难再寻 过往蒙上了光晕 枕边吹来一阵风 触碰不到他的脸 誓言都了却无痕 谁不走心的敷衍 谁...

  • 枉然

    枉然(粤语) 词·彭庸 以往你我的片段 随记忆死灰复燃 情终止的那天 你没再眷恋 我却痴缠 这个故事的续延 不甘心...

  • 或然

    辩证法里有或然概念,就是指一切事物之所以成为该物有它各种偶然的因素。我们之成为今天的我们也是在一万种可能性里随波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处境碰上了思想——再寻或然的彭门光化寺随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uu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