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觉醒中的意识
我们脑海里总有声音响起,它为什么会存在呢?它从哪里发出来的?
有时候,它就好比茶壶在沸腾时会发出哨声是一个原因,它内心积聚了能量,需要释放。比如我们生气、愤怒、失望、绝望的时候都会在心里充斥着一种能量。
“真是的,闹钟响了却没听见,完了,今天又要挨领导批了!”
“在上班高峰期跑了两步摔倒了,丢死人了。”
“怎么这么倒霉,跟他分在一个办公室,很讨厌他这个人。”
比如我们开车走在路上,有辆车突然夹在你的面前。“怎么这么自私?真讨厌了,就你有事别人都没事是吧?”发声可以释放内心的不平静,释放能量。
有时候没有什么事情发生,也会响起声音“这个人好帅,正是我喜欢的类型。”这个声音在叙述身边的世界,这种叙述会让你和世界相处得更加融洽。通过心中的话你把自己的内心体验带进了你的思想。它和其他思想整合,比如那些构成你的价值体系的思想和过往经历融合在一起。
我们需要有一种掌控感,不能掌控这个世界但可以掌控我们的思想。这些声音是我们在心中再次塑造这个世界。通过这样可以让你觉得自己很有力量,似乎可以把世界变成你喜欢的样子。
比如你看到一只狗凶巴巴的,你赶紧跑,告诉自已:到家就好了。这样来让自己好受一些。
我们通过内在的声音在内心重造了外部世界,这样就可以有一个缓冲,不至于直接看到真实的外部世界。这是我们赋予大脑的一个工作。让大脑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我们让我们感觉更安全。
如果我们不进行内心描述,有意识地观察世界会怎样呢?会不会后果很严重呢?
如果这样我们会不舒服,但是事情不见得会变得更加糟糕。因为世界跟你的想法根本没有什么关系,它不会因为你的想法而有丝毫改变。你可能感受更加开放更加坦然。
我们个人的成长就在于此,在于超过需要保护的那部分,去观察真实的世界。做到这一点要记住,你就是注意到那个说话的声音的存在,在你心里的声音喋喋不休的时候,这个存在始终保持沉默。了解这个存在就是了造物最大的奥秘之一。
你会问:那个说话的是谁?可以想象内心有一个喋喋不休的室友。
如果你保持清醒地听内心的声音,你会发现自己没有安宁。你在那里看电视,它的声音会响起。
“明天早晨吃什么饭?厨房里的碗还没有洗吧?阳台的窗户关好了么?”
如果你的男友几天没跟你联系,“他肯定是移情别恋了,即使他打过电话来你也不要理他。”
没过多久,男友打过电话说他这几天在想着带你到哪里去庆祝相识一周年的纪念日,他就在来接你的路上。你是不是特别惊喜?一路上脑海中的声音都在说她太棒了。可是刚才说什么了?
如果你仔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会发现有一个24小时喋喋不休的室友。他说的话有时是正面的有时是消极的,有时互相矛盾,有时前后颠倒,就像一个疯子。
如果这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真正的室友和你同居一室,你一天也不可能坚持下去。但是我们如此笃定地相信他的话,因为我们觉得他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怎么能不相信自己呢?
我们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地和这样的一个人待在一起,对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深信不疑。
现在客观地观察过后,这个内心的室友才是所有问题的始作俑者。
这个室友是谁呢?它是我们时刻在变化的心理活动。如前所说,它在为我们和这个世界之间创造一种缓冲,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一个内在的心理模型。它在演一个夸张的情节剧,发出各种声音,实际上它没有任何资质证书证明有资格向我们提出各种建设性意见。它让我们不得安生,得不到片刻宁静。
就目前而言,我们的人生不属于我们,而是属于我们的室友。
怎样摆脱这种境况呢?就是与自己的心理活动拉开距离。保持自己足够清醒,致力于获得内在的自由。
既然我们不是那个在内心发出声音的人,那么我们是谁?
记得有一次写作文让写“我是谁?”这个问题难倒我了,我到底是谁?只好写了一下我的爱好、过往的一些认为比较重要的经历。你不是你的名字,也不是你的长相,不是你的职业或者一段经历,它们都只是你的一部分。带着这个问题往深里走,你的你的思想吗?你是你的情感吗?似乎不是,你只是这些思想和情感的觉知者。
如果你足够深入,你会找到你所在的地方。你就处在意识的位置上。你在内心足够淀粉析地方,观看你的所有思想和情感,以及外在形式。所有客体都呈现在你面前。思想比较接近意识,情感稍远一点,外部形式更加远离。这一切的背后就是你。
在这里,思想,情感和外部世界正通过感官进入你的内心,你是这一切的觉知者。
这个想法真的对我非常震撼。因为我一直都觉得我就是我的想法。也因此产生很多烦恼。因为我发现当我按照心中的想法去做的时候,往往把事情弄得一团糟,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头绪。我们似乎把自己绕在一个事情里头走不出来。我是如此信任自己的大脑,它是我的不是么?除了相信它我还能做什么呢?我们连自己也不相信又能相信谁呢?
就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我们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了那个室友。但是现在这本书告诉我,真正的我不是那个喋喋不休的人,不是我的思想,不是我的情感,它是觉知这一切的人。他在后面冷静地看着这一切。
只是想到这一点,就会让我们能够和自己拉开一点距离,跳脱出来看自己。这个在瑜珈的冥想中就有所体现。冥想告诉我们放松身体,看着脑中的各种想法来去,不用去评判去控制,那个静静看着一切想法自由来去的就是真正的我们。
这对我来讲是一个革新性的发现,发现一个如此清醒游离于我的思想情感之外的自我。之前这个自我在哪里呢?在我们把它看作一个觉知者之前,这个自我在哪里呢?
这里用了看电视和看电影两个例子来说明。
看电视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处于后台居中的位置,它看到的是房间、电视和一个人在看电视,可以看到这一切。
但是我们有一个惯常的思维模式,它和我们的家一样熟悉。在这个思维模式里面,我们的情感是由一点恐惧一点爱和一点不安全感构成。我们被这些情感主导着,经常对过去和将来产生一些担心,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到不安全感,这是我们的常态。如果有事情发生的时候,这些情感中的一部分比如爱或者恐惧就会支配我们的觉知,等一切平静了它再恢复常态。每当这个时候,意识不一定随时都居中,它就会被爱或者恐惧所支配。这时我们的心就会很忙乱,不得有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在我们没有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意识在哪里?
我们的意识可以把焦点放在任何一件事物上来。
当一些事情发生,你控制你的思想、意识和情感,意识就离开了后面居中的位置,到这里成为客体的一部分。
这个时候我们处于迷失状态,如何在迷失的时候让意识回到居中位置回到它的宝座上来呢?
这时可以在心里说几遍“你好”,真正的自我不是发出这声音的人,而是有一个声音在里面回答“你好”,这才是处于居中位的那个意识自我发出来的。这个方法可以很快将自己回到观想者意识。
在看电视之后书中又举了一个看电影的例子。电影和电视有什么区别呢?
电影和电视不同,它处于黑暗之中,屏幕更大,声音更震撼,情节更紧凑更抓人,我们完全可能在两个小时不知身处何地被它深深吸引。这点和电视完全不同。
看电影这件事情说明我们的意识多么容易被吸引到一件事情中去,多么容易从它居中的位置溜走。
电影只是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我们吃不到演员吃的食物,也闻不到演员闻的味道、触不到他触到的东西,即使这样我们都能被带进去两个小时不想出来,已经被这个电影控制了。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时常出现的一种困境。
电影可以让我们全身心地沉浸进去,生活不就是一个大电影?实际上生活远远比电影更能吸引我们,因为我们可以吃到各种食物,闻到各种味道,还可以触到真实的东西,完全的沉浸式体验,随时可以把自己的意识吸引到某一件东西上。
当电影结束了,片尾曲响起电影院里一片明亮的时候,我们会意识到自己在看电影,意识一下子就又回到了居中位置,又成为一个观想者。但是现实生活中没有定时器,它不会告诉你电影结束了。没有一个随时提醒你回到现实来吧。
仔细想一想这是很可怕的,意识被吸引过去沉溺其中,无法回到觉知者的位置。此时意识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点上了。当意识居中的时候它可以看到所有,但是集中某一个点的时候,你就从主体变成客体了,是获得各种体验的总和,你就是你的情感、思想和感受的东西。这就叫“迷失”。
一个意识居中与一个意志没有这么强大的人的区别仅仅在于他们觉知的聚焦力。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意识都是一样的,意识没有品质,无所谓纯洁不纯洁,它就是在那里觉知。当你的意识居中的时候,它能够觉知到我在有意识地看着这一切。当你的意识不居中的时候,你就是刚才看电影的状态。你就是客体。
意识集中在客体上时我们会迷失,如果意识集中到我们自身的时候会怎样?
这个时候你将不是觉知到自己的想法,而是觉知自己正在觉知自己的想法。
这句话非常关键。如果意识集中在自己身上,意识到你是个观想者的时候,你就会觉知到你在觉知你的想法。这个时候你就回归到自身了。你这时就在思考意识的源头,这就是真正的冥想。
真正的冥想超越了集中于某一点的关注,它不仅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客体上,还有能力使觉知本身成为那个客体,意识到你在觉知。不仅在觉知你的思想,还意识到你在觉知着。觉知着你的觉知,这是最高层次的冥想。
当你回归到意识的时候,世界就不再是问题了。你会发现自己非常浩瀚。你认识到意识之所以显得渺小而有限,只是因为你在专注于渺小而有限的客体。当你只关注电视节目时,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此时你的世界里没有其他事物。如果你退回意识的中心,你可以看到整个房间,包括电视。同样,后退可以帮你看到一切,而不是仅仅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个人的思想情感和感官体验上。你可以从有限进入无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