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现在做行车记录仪还有空间吗?
现在市面上,做智能行车记录仪的有两三百家, 且小米、360、乐视等大厂也已先后进入该领域,做得还可以~~
2015的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达到了1.72亿,看市场规模还不错,起码有几十亿美金.....现在如果再切入这一市场领域的话,大家觉得还有成长的空间嘛?
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涌进行车记录仪行业,主要还是因为这个市场足够大,足够吸引人。很多用户购买行车记录仪的初衷也是为了突发意外后能记录当时情况,留作证据而且执法机关也是认可的。尤其在国内“强行碰瓷”还真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这个时候安装了记录仪就凸显他的重要性了。行车记录仪在台湾和香港据说安装率达到了80%以上,而国内的安装率也就在7%-9%之间,但汽车的保养量却增长到1.6个亿以上,这表明国内记录仪的市场还在起步阶段,还是有想象空间的。更重要的是现在车联网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而不少企业认为行车记录仪就是车联网一个潜在的入口,所以像360,小米,乐视不约而同纷纷布局记录仪行业,超高的硬件配置,极低的价格是他们的首先战略,顺便提下乐视行车记录仪的外观真是任性。。。
对于行车记录仪行业受限于它的使用场景,普遍面临着功能结构单一,同质化情况严重的问题。传统记录仪解决办法就是堆功能,导航,语音,电子狗,电台甚至游戏,努力扩大记录仪功能覆盖范围,但是整体性的体验欠佳,稳定性特别糟再加上一些行业者偷工减料的行为,这也是为什么传统记录仪行业并没有出现特别牛掰的品牌和企业。
新兴进入的互联网公司基本都是互联网思维做硬件,注重用户体验性价比,对利润追求度远没有传统行业嗜血,硬件成本价或者略微加点甚至有乐视这种负利的玩家,对广大车主来说是非常好的福音,希望我国房地产行业也向此看齐。最突出一点是这些公司的记录仪大多有互动分享功能与互联网服务贴的很近,假如这就标榜自己就是智能行车记录仪,那是在欺骗用户。我认为未来的行车记录仪如果要做到智能化起码得具备以下功能。
1.内置4G模块,随时联网,硬件与网络不在孤立
2.云端能分析记录仪实时影像,能判断周边环境,结合大数据分析给车主提供更好的体验
3.能接入车载系统,控制车辆状态
行车记录仪行业有市场,有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竞争压力,这个压力不是来自行业内,我认为是来自行业外,记录仪若想发展必然需要切入车联网,行车记录仪作为一款汽车电子产品还是后装的,以他作为入口进入车联网行业,非常容易被取代并且受到限制,对企业的技术,资金,资源要求非常高,单就行车记录仪行业可能也就3,4年的好时间,真的等到无人驾驶这些技术成熟起来,可能就没记录仪什么事情了。
最后,无人驾驶不需要行车记录仪这个观点可能真的不切实际,因为时间还很长.......
第二:可穿戴支付是不是伪需求?
泻药。根据题主的4个论据,做一个简单的质疑
1.手机移动支付交互体验优于可穿戴,且智能手机目前占有率高;
2.支付习惯培养;
3.可穿戴的续航问题,价格高,性价比低;
4.支付场景及基础设施受限,如公交出行?闪付?扫码付?
首先,关于手机移动支付交互体验由于可穿戴的问题。如何去定义一个东西为支付体验好?显然就是快,简易操作,即时出账和到账对吧。如果,你掏出手机,点开APP,选择支付方式,输入密码,确认,刷新,等订单提交成功。这个过程越长,体验就越差。相同响应情况下,大家认为是一抬手就能支付的体验方便,还是需要掏出手机打开APP(ApplePay的还要等界面跳出来,按手指,等等),那个更加体验更爽呢?不好说。后面的论据是智能手机目前占有率高,注意,题主用的是目前,当iPhone没有出来的时候,塞班机滑盖的机型的覆盖率大吧?后来iPhone是怎么干翻的?很简单,潜移默化的让用户改变使用习惯而已。因此,仅仅因为现在手机的热度,和现在移动支付的便捷来否定可穿戴支付,论据站不住脚。其实可穿戴支付也应该算移动支付的一种,根据三星使用的NFC+MST技术来说,只要可穿戴产品在技术层面也支持这一点,我并不认为会出现支付场景受限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推广的力度和技术的稳定性。
其次,关于支付习惯培养。
(线下)相比于现金支付或者信用卡支付,用户在使用Apple Pay的这种以“机”代卡的刷付到底有多便捷呢?不仅仅是Apple Pay,对于支付宝,微信支付来说,你们在咖啡店里面买咖啡,身上已经有50块了,真的,掏出手机,点开APP,选择“付款”,真的比直接掏出50块来支付更加方便吗?值得思考。
我个人的观点是:结账速度并不是未来支付方式的痛点。不管是线上的支付场景还是线下的场景,点击支付的跳转,对于一个“新来的”支付产品来说,显得更为的重要。让消费者感到更加感到累觉不爱的是--支付页面的跳转速度,特别是对于中国的用户,如果你的支付方式需要各种跳转,还要等,那么他们会直接选择扫码付款。从支付前,选择,确认支付的无暇的支付场景比所谓无需掏卡or付线的快捷显得更加重要。
因此,决定可穿戴支付是否是真的需求归根结底还是,这种新的支付方式比之以"机"代付的刷卡到底有多便捷,多安全,多爽?所以我认为支付习惯一旦培养出来了,一切都好办。
其实最后的两个问题其实是可穿戴设备现在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旦解决之后,这会是一次飞跃。
在现阶段,业界其实还没有把可穿戴的产品想的很透彻,不要说可穿戴支付了,其他可穿戴产品也是如此,毕竟这个方向发展的时间还很短。举个例子,最早从SUN提出“网格计算”开始,到现在已经很长的时间了,结果也就基本在“云桌面”和“短时间需要处理大量数据”这两个点上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商用。目前的可穿戴设备的机会其实就在于这个行业还不成熟。一个成熟的行业,方方面面都有若干个寡头实际上处于共同垄断的地位,那么机会其实就不大了。
如果要把这种机会落实到具体的产品上,目前纷纷推出的各种穿戴式设备,例如可以手环,智能手手表,都是作为目前其他设备的一种延伸,这是一种对“可穿戴式设备”的理解,即把它当成传感器,个人认为,可穿戴产品的重点在于背后的服务。看看我们现在穿的衣服,脚穿的鞋子,头戴的帽子,雨天遮的伞,我们依赖这些“设备”完成保暖、遮风挡雨,抵挡了自然界对人类的摧残,这说明设备本身也能够独立地给人带来舒适感,这也是可穿戴式设备一个很好的方向,目前这类设备的商用版本更多的是采用侵入式方式工作,例如给你植入芯片,给你注射一个什么东东,也正是因为这种侵入式造成了很大的抵触或者不方便,如果能够把这方面做好,我相信这也是可穿戴式设备一个很大的机会。只要设备有市场,植入支付我觉得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