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相册——走进九十九间半

作者: 秃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21-04-08 01:27 被阅读0次

甘熙宅第,又称甘家大院,俗称九十九间半,由甘熙之父甘福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位于中山南路南捕厅15号,其西门名“熙园”,北门称“熹园”,整个院落共有162间房屋,总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由15~19号相互毗邻的四组多进穿堂式古建筑群构成,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晚清私人住宅和历史街区。如今已辟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和南京市非物质文化博物馆。

自南捕厅15号进入甘熙宅第,门厅的屏门上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博物馆的简介。   

过门厅,便是甘宅的主要建筑“友恭堂”。友恭堂,是甘氏的堂号,也是家族进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堂中悬挂“友恭堂”匾额。堂内楹联,其一:孝义传家政;诗书裕后昆。其二:德雨信风仁山智水;礼门义路贤士达人。堂外门联:德尚圣贤炎凉世事三更梦;志存澹泊风雨人生一部书。堂号“友恭”之意为:家族之中,兄弟之间应上友下恭,兄爱其弟,弟敬其兄,只有父慈子孝,兄弟和睦,才能产生家族凝聚力。

友恭堂内,为甘氏家族历史陈列。

甘熙,出身于江南望族,曾任礼部及户部官员,是晚清著名文人,藏书家。其祖先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秦丞相甘茂之孙甘罗、三国时折冲将军甘宁、晋时于湖敬侯甘卓,都是著名人物。而今的甘家,素有“戏曲世家”之称,甘贡三及其后人多是南京文艺界的名人。甘贡三(1889—1969),原名甘鑫,是“戏曲世家”的核心人物,诗词书画、戏曲音乐无一不精,更精娴音律。民乐,精于笙、箫、笛;弹拨乐器,擅三弦、琵琶;对昆曲尤为酷爱,为业余昆曲家。甘贡三的长子甘南轩、次子甘涛酷喜民族音乐,二胡造诣极其高深;四子甘律之最喜京剧,尤工老生;女儿甘长华是京昆名人;甘贡三的女婿汪剑耘是梅兰芳的高足,被誉为“南京梅兰芳”。

  南邦巨族  江南甲姓、武丁旧学  典午名家

      以孝为本  堂曰友恭

      秦国丞相甘茂、秦国上卿甘罗

      折冲将军甘宁、于湖敬侯甘卓

走出二进大厅“恭友堂”,忽然传来一阵戏曲声,循声走至东院,只见那里正在演出京剧。戏台所在大厅被称为“梨园雅韵”,甘家素有“戏曲世家”之称,建有戏台十分正常。

自戏台穿堂而过,随之来到民俗展厅

      迎亲

立夏称重,是南京人代代相传的育儿经验。为避免孩子在夏季茶饭不思,特制一种巨大的杆秤。上方用麻绳吊在房梁上,下方吊一个大竹篮,让孩子坐进去,人移动秤砣称出孩子的体重。现场展示的“立夏称重”,可承受50斤重量。

      箍桶

      放鞭炮

严凤英旧居。严凤英(1930~1968),安徽省桐城县罗岭人,黄梅戏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安徽安庆黄梅戏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上世纪50年代初,严凤英与甘家三少爷甘律之在南京相识并结为伴侣。后来虽为黄梅戏事业离开了甘家,但在甘家数年得到了甘觉三老先生和甘律之的悉心指导,学会了许多京昆名曲,并取其精华用于黄梅戏表演中。1968年,严凤英因不堪迫害服药自杀,年仅38岁。毛泽东曾为其题写“党的好儿女”。

旧居楹联:凤律新声扬赤县,英姿仪态誉黄梅。

十七号二进,金陵工巧区,有非遗代表传承人在现场展示表演皮影戏、泥人、魔术、九连环、剪纸等,或观场表演或现场制作。

      墙壁上的精美砖雕

  南京传统民居图片展,展出有秦淮河的河房河厅建筑、多进穿堂建筑及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建筑构件。

      南京的老街巷名录

十九号三进,非遗展示区中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等展示。

甘家的后花园,园内假山水池小桥,梧桐兰花绿竹,环境清幽,虽不大,却也简洁典雅,不失江南园林的风韵。园中建有津逮楼、桐荫小筑和三十六宋砖室等建筑,是主人读书休闲的地方。原花园毁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2007年重建。 

园中建有回廊,此段回廊前置一太湖石,周边伴有青松、翠竹、芭蕉、海棠,很不错的一处小景。

回廊里侧有间品艺斋,不知是当年由宅院主人所起,还是现今为布展而名。

一座四角方亭,匾额“小园”,两侧抱柱上有一联:“听琴听戏听新韵;赏院赏楼赏古风”。

  回廊的中间亭,亭联:雅乐民风传古韵,幽楼深院展新姿。

  高大的封火墙不仅增加了建筑的雄伟美观,而且可以有效地防火防风。虽已深秋,园中的木槿却依然繁花怒放,笑傲秋风。

走至甘宅的西南角,院门紧锁的小院旁是一座小佛堂。院门上贴了一副春联:漫研竹露题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里面肯定是一处极清雅的所在。

传统的老式提花木机。南京云锦是一种提花丝织工艺品,至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位居古代名锦之首,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现在只有云锦还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和独特的技艺,一直使用传统的老式提花木机织造。   

寿石轩,应是甘熙的书房,当年他在这里完成了《寿石轩诗文集》以及《白下琐记》、《建康实录》、《侗荫随笔》、《日下杂识》、《灵谷寺志》、《金石题咏汇编》等著作。轩联:积卷敢夸东壁富;披函好趁北窗凉。

  备弄,在甘宅的各院落间都有一条宽约1米~1.5 米的通道,亦称甬道。平时,主人、贵宾走正厅大道,而宅内的女人、仆人则只能走甬道。甬道虽有消防通道的作用,但主要还是为显示男尊女卑,长幼有序,主仆分明而设。

穿院而过的月洞门,门上题额“紫砂情韵”。院内设有紫砂陈列馆,展品为南京紫砂收藏家沙志明收藏的紫砂精品。沙志明,别号壶痴,热心弘扬紫砂文化,收藏有紫砂器一千余件,其中明清名家名作三百件,精品约二百件。 

展馆门联:五十年苦觅饱览壶天锦绣;二百件珠玑堪称陶苑精华。

甘熙宅第的布局,讲究严谨对称、主次分明、中高边低、前低后高、循序渐进,沿中轴线依次是:一进门厅,二进轿厅,三进正厅,四、五、六进内厅等。每厅之间均可穿堂而过,从前厅可一直看到最后。宅第正落(主座)为家庭长辈和主持家族的人的居住用房。 

走进甘熙宅第,看的是建筑园林,品的却是历史,恰如翻开了一部好书,深入其中,便会爱不释手。一座大院,诉说着甘氏家族二百年的兴衰,也将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展示在游人面前。正如原中华诗词常务副会长梁东老先生咏甘熙宅第的诗句所言:“嵌玉镶金上石头,金陵王气着民楼。谁家九十九间半,直把秦淮烟雨收?”

   

相关文章

  • 旧相册——走进九十九间半

    甘熙宅第,又称甘家大院,俗称九十九间半,由甘熙之父甘福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位于中山南路南捕厅15号,其西门名“熙园”...

  • 一本旧相册

    一本旧相册 文/林海 春暮,落花凄凉。 一本旧相册,发黄。 回忆,落在旧卷上。 嘎然而止在某个词语间。 不细想,它...

  • 旧相册

    伟哥说,送大家一份礼物。于是我发现了腾讯相册,打开都是满满的回忆。看过去的照片很惊讶,原来以前的照片是这样艳丽的呀...

  • 旧相册

    相册里的老照片 都变成了回忆里的碎片 再也捡不起 当初的温柔 于是用酒精麻醉那根神经 可时间久了才发现 我其实早已免疫

  • 旧相册

    打开旧相册,就像打开了自己的记忆,闲来无事,翻看往时照片,心头不禁一酸,看到了之前的自己,看到了那些现在少有联系的...

  • 旧相册

    女儿翻出来许久许久不看的相册,一本她的百日照,一张我的大学相册,尘封的相册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小时候的神兽胖...

  • 旧相册

    翻开就旧相册 打开了尘封的记忆 曾经亲密无间的同学,他们的名字也早已忘记 记忆就是这样调皮,捉摸不定 想忘的忘不掉...

  • 旧相册

    翻开旧相册 记忆如轻快的小溪流淌在心底 那些美丽丰饶,但遍布荆棘的青春岁月 在每一个不经意之间 悄悄定格 那些繁...

  • 深藏闹市的九十九间半(十四)

    上文说到宋本《金石录》被甘家收藏,奇迹般逃过“津逮楼”被毁的灾难,又在解放初期流失民间时,幸运地被收藏家发现,最终...

  • 深藏闹市的九十九间半(十九)

    说起中国的古画,一般多是自然景物或个人画像,风俗画也有,不过似乎被提起的较少。 可一些反映社会生活习俗、生活气息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旧相册——走进九十九间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yr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