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这一课,我多少有点感觉死缠烂打的感觉。但其实我懂了其中的一个差别,就是你的内心有多坚定,你的诚意有多大。那种只顾自己目标,令人生厌还没感觉出来,还步步逼近的人就十分讨人厌和不识趣了。
你有没有时间?这样的问题其实是给对方出了一个难题,尤其是向上沟通时。
这句话回答起来其实空间非常大,就是被提问的人对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他愿不愿意搭理你,有没有烦你,如果有,就是再有时间对你也没时间。如果你的出现对双方都有好处,并且你的沟通方式真诚真实,没有激起对方的防御。或许就会给你一个机会。
怎么保证自己的主线任务不被干扰呢?
这一讲主要讲的是怎样在沟通中保持目标感。 目标感=方案力。
什么叫目标感?
很多人会把目标感理解为我有个目标,我这个目标决不放弃,我决不放弃自己的立场。这不叫目标感,这叫强势,甚至叫霸道。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目标感?
真正的目标感,不是把目标本身时刻挂在嘴边,而是想方设法把目标实现的这样一种能力。请注意,关键词是“实现”。
目标感的本质,其实是三个字:方案力。
所谓的目标感强,不是“我有一个梦想,我的梦想要强加给对方”,而是“我有一个目标,通过沟通我能让你知道,这是咱们共同的目标,而我已经抢先为此准备了一个完整的蓝图,咱们一起干吧”。
目标感等于把“我的目标”转化成“我们共同的方案”。用一个标准的句子来表达的话,就是:“我们有一个目标要达成,对此我有一个建议方案。”
很多时候,认真就是竞争力。在你来我往过招的时候,谁更坚决,谁就赢了。
就是你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对方可以从诸多的方案当中选出一个来。这种情况下,对方不答应你都不好意思。
为了达成目标,我要提供方案,因为我提供了方案,所以我的目标更容易达成。这个循环才是真正的目标感。
正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目标是否已经被共识了,才需要一开始我们先拿出一个方案,然后用这个方案来验证我们对目标的理解,到底是不是一致的,到底是不是符合双方共识的。
同样的道理,其实不存在一开始就很完美的方案,这也一定是我们在沟通过程中,不断去测试、调整和确认的。
还记得那句话吗?沟通是个无限游戏,没有谁一下子就能拿出一个完美的方案,而是干着干着就打磨出来了。
如果没有目标怎么办?
每当我们对自己的目标感到迷茫的时候,首先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提醒,有一个自觉,就是: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没有目标。
但为什么我们经常会觉得,目标好像很模糊,不知道什么才是我们的目标呢?这是因为我们大部分时候,不是没有目标,而是有太多目标,既想要这个,又想要那个,以至于不知道哪个才是靶心,哪个才是真正的目标。
那怎么才能锁住那个真正的目标呢?
你就问自己一个问题:我马上要做的事,和我最终想要的事,是同一件事吗?
在学生时代因为不喜欢数学老师,所以我就不好好学数学。现在想想,是不是都后悔死了?
到了职场上,这个错误还会重复。比如因为跟领导不对付,就故意不好好配合工作。再比如,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一气之下就选择裸辞,明明知道三天交接不好,但还是不管不顾地把工作扔还给公司。
你看,在这些事里,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是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努力发展自己。但当下我们做出的选择是什么,却是跟老师赌气,跟领导叫板,发泄一时的情绪。
怎么才能在“既要、又要、还想要”里去找出自己那个真正的目标?就是要给自己摁下一个暂停键,问问自己,我马上要做的事和我最终想要的事,到底是不是一件事?
总结
首先,我们先理解了目标感的本质是方案力,不是沟通中抱着自己最初的立场坚决不放,而是把目标想方设法去实现的能力。
第二,在沟通中,我们要展现目标感,可以用一个标准的句式,这个句式是这样表达的:“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要达成,对此我有一个方案供你参考。”
第三,当你觉得自己的目标没有那么清晰的时候,也有一个句子,可以用来真诚地问问自己:“我马上要做的这件事,和我最终想要的那个目标,到底是不是同一件事?”
“6个月之后法”
简单来说就是,此时此刻,如果我们没有特定的解决方案,那我就通过沟通把双方带到6个月之后,想象一下,6个月之后回头来看,今天的我们需要做什么?
6个月这个时间,是最合适的。它是所有人都有感受,能想象,而且有控制感的一个时间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