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商君列传》

作者: 湫夜 | 来源:发表于2019-08-17 13:11 被阅读4次
    商鞅剧照.jpg

    我看过大秦帝国之裂变,那里的商鞅是一个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改革家。他因为秦法惨死,也因秦法成功。他的形象在影视剧中完美的似乎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于友情他交友光明磊落,友人无不钦佩之至;于爱情他虽不善情爱之词,却内心如火。他的爱情却是凄美至极。与君臣同僚之义,他无愧于秦孝公,无愧于秦国。他为秦国锻铸一柄名为秦法的利剑,最终以身饲剑,为秦法秦剑拭去了最后一点污渍。然而,小说,影视剧中大多都有艺术加工。所以我选择看史书,而司马迁的商君列传便成了首选。

    商君是卫国人,他祖上是姬姓,后来姓公孙,也称卫鞅,再后来封君商於,号商君。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太史公之言有些片面,看完商君列传,却发现我得不出与太史公一样的结论。或许才疏学浅,或许境界不够。可是在我看来,太史公说的几个方面都能在他写的列传中找到答案。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是否浮说,可由实践验证。现在人们总说结果导向,领导只在乎你是否在这个时间完成了这个业绩,根本不会在乎你遇到的困难和别人的刁难。那么,商鞅是否做到了他曾经说的强国之术,王霸之术。先不看颁布的具体法令,直接看结果。“行至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是列传中记载的,他成功了。他变法成功,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国在他手中强大了。所以,他不负秦孝公的重托,以极其优异的业绩完成了领导交给他的任务。看着这些词句,谁还能说这是浮说。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商鞅是因为刻薄少恩,等到重用就刑治赢虔?两军对峙,欺诈魏将大胜,他是不守信用?

    太子犯法,“君嗣也,不可施刑”。所以刑罚了太子傅赢虔,老师公孙贾。又过了几年,赢虔又犯了法,被处劓刑。刑治赢虔,那是做给天下人看的,证明新法不避贵胄。倘若赢虔与众多宗室贵胄都不犯法,全部拥戴新法。那商鞅有什么理由滥用刑罚。变法变法,肯定要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变法者本就与守旧者势不两立,有的人痛下杀手,有的人栽赃陷害。商鞅依法行事,为何没有下杀手。他不知道放虎归山之害?非也,他说过“法之不行,自上犯之”除了君王之外,所有人都要守法。所以在商鞅变法十年后,有了这么一句话“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为什么没有百姓呢,可见百姓与君王才是实际的受益者。

    秦魏对峙,商鞅诈和诱捕公子卬,大破魏军,魏国割河西之地。首先在战场上这个诈字如何解读。诈降,诈和?你能说这不守信用。战国本就是阴谋阳谋,诡谲计谋跌出的时期,就算不是这个时期,战场上也没有人会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胜,才是兵家所要的最终结果。古时候有鸿门宴,近代有重庆谈判。那个不是凶险异常,只不过当年公子卬败了。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战场上的胜利,使得商鞅位极人臣。封君于商於,号商君。太史公的言论有一点有可能正确的,因为他的性格和行事方法,让他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这也是一个改革者的悲哀。


    商鞅剧照.jpg

    他是天生的执政家,就好像他的出生就是为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我们其实没有办法评价一个人的性格,正所谓人心隔肚皮,你当着面都不一定摸清楚一个人的脾性,更何况是远隔千年。但是商鞅的变法的确带给了秦国富强直到天下一统,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他奠定了一个封建时代法制社会的基础。车裂他的是秦惠文王,也就是嬴驷。他杀了商鞅,但是没有复辟证明秦法的利大于弊。有很多人说这是严刑峻法,不可取。不可否认,秦法是严苛,但也最为有效。商鞅打造的是一个没有人情的战争机器,只要按照规则走,一定会富强。然而人欲,人情并不能湮灭。

    总而言之。商鞅执政二十年,他所缔造的大秦律法在秦国一统之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尽管它有着封建法制与战时法制的弊端,但是这些也不能掩盖掉其法令制度本身的光芒。商鞅其人,不论人们怎么诟病,他就是他,一个政客,一个执政者,一个变革者。青史永远记得他令秦国由弱变强的事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商君列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gh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