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红楼微梦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矫情在路上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矫情在路上

作者: 红楼微梦 | 来源:发表于2020-08-05 20:44 被阅读0次

​对不起,我是文盲。

说实话,我没看完这篇满分作文。

因为,我太菜了,读不懂。

你行,你上。(附原文如下)

读完了吗?读懂了吗?

如果你既能读完、又能读懂,打扰了,你的境界比我高,不用看了,请立刻关闭。

如果没有,咱还可以聊聊。

坦白讲,我也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经历过高考的洗礼,也接受过社会的毒打。

可是,却不敢说自己读过书。你想想,以林黛玉的才情,也只是“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

我等须眉浊物,“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就罢了!”

话说回来,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呢?

恐怕,从数量来说,远远多过“读书人”吧!

那是不是代表,我和“像我一样”的人,都读不懂?

作文、作文,写作文章。

请问,文章是什么?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曹丕《典论 · 论文》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也就是说,文章是关乎国家治理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永垂不朽的盛大事业。

但《生活在树上》一文,充斥着大量“虚假”的文化面具,比如:

蒿矢(hāo shǐ):箭的一种,箭杆用禾秆制成。

振翮(zhèn hé):形容人志向远大。

一觇(yì chān):偷偷地察看。

婞直(xìng zhí):指倔强,刚直。

……

我承认,作者读了很多书,知道很多人。在高考的考场上,于紧张刺激之中,能自在安闲的掉书袋,确实厉害!

有一说一,我很佩服,但我不羡慕。

这不就是典型的不会“有话好好说”系列,就像题目《生活在树上》一样:不!接!地!气!

那么,这类看似高端的文章,致命问题在哪呢?

我想借用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的观点:隔与不隔。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

简单来说,好的作品要做到“不隔”,也就是作者构筑的意象、景物宛如目前,情态、意韵自然浮现,一切仿佛天成。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举个简单的例子:

有这么两首诗,一首是王安石的,诗云:“萧萧搏黍声中日,漠漠春鉏影外天。”一首是杜甫的,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问题来了,读王安石的诗,你只会疑惑:“搏黍”是啥?“春鉏”又是啥?而读杜甫的诗,你会想象: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在蔚蓝的天空飞翔。

其实,“搏黍”就是黄鹂,“春鉏”就是白鹭。

这就是“隔”与“不隔”的区别。

回看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太隔了!以至于有点膈应。

在《同样是“群芳斗草”,《镜花缘》比《红楼梦》差在哪?》一文中,曾写道:

曹雪芹和李汝珍都是才子——同样的杂学旁收,同样的十年辛苦。……但李汝珍不懂得克制,卖弄学问、炫耀才华,致使《镜花缘》“工于技而短于情”,只能成为优秀的作品,而称不上伟大。

同理,这位考生的行为类似。借用鲁迅评价李汝珍的话:"论学说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牍而不能自已。"

文章合为时而著。

真正的大学问家,是“深入浅出”——将深奥的道理,用浅显的语言传递给大众。而不是反过来,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以显得自己有文化。

《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矫情在路上。

✪ 文 / 红楼微梦 | 加关注,不迷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矫情在路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hn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