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天里读一本描写冬天的书,是一件很应景的事,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这段时间,我正是在李娟的《冬牧场》里度过的。灵魂在冬牧场里行走,现实的寒冷就不值一提,旅行虽然结束,心却滞留不归,那些悲欢始终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冬牧场》是一本讲述哈萨克牧民“最悄寂深暗的冬季生活”的书,它所展示的真实而生动的场景,令人惊奇感叹。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每到冬天,牧民们就赶着羊群转场到冬季放牧区——冬窝子,在那里度过一段艰难的寒冷时光。为了体验并记录哈萨克牧民的独特生活,李娟随邻居居麻一家走进了冬窝子。
灵魂在冬牧场里行走冬窝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呢?那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艰难。
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冷是常有的事,有时候气温甚至降到零下三四十度。这样的天气,别说是人,就是牛、羊、马和骆驼都冻得难以忍受。即便如此,还是得外出放牧,牲畜们不填饱肚子会更冷,牧民不放牧,就生活不下去。
在茫茫的冬牧场上,住在哪儿?帐篷显然是不中用的。他们住的地方,叫地窝子,就是在地上挖足够大的坑,然后再用冻得结结实实的羊粪把地上部分垒起一圈,再把顶覆棚盖起来,这就成了。羊粪是非常优良的建筑材料,地窝子里的床就是用羊粪砌起来的,墙也是用羊粪块垒起来的,甚至牛圈也借助了羊粪,因为羊粪可以散发热量。
水是冬牧场生活中又一个严峻的问题。这里没有自来水,没有河、湖(即便有也冻得凿不开),没有水井,整个冬季的用水,全靠融化雪水,所以,书中到处可见“背雪”这俩字的影子,背雪这项活动也是整个冬牧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李娟的任务之一就是背雪。
那么,背雪是很容易的事吗?如果有雪的话,背几袋倒是不难,关键是,有时候天旱无雪,你就背不到;更恐怖的是,下了雪也存不住,茫茫隔壁,风大如到,又无遮无拦,雪一落下来就被大风刮跑了。所以,为了背一点雪,李娟和加玛都要跑很远的路,无比辛苦。
既然水这么来之不易,那就要珍惜了,平时的洗漱能免的就都免了,洗澡,洗头发都是奢侈的事,衣服常常就是几个月都不洗。
灵魂在冬牧场里行走他们的食物也很简单,茶、馕、肉、奶疙瘩、包尔沙克、包子、奶酪汤等。
喝茶是经常性的活动,不放牧的时候,晚上,只要是在地窝子里,喝茶的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用这样的方式抵御寒冷和打发时间。肉则是他们最重要的食物,常常是大锅大锅地煮肉,大块大块地吃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肉的时光一定是最开心的时候了。馕、奶酪汤和包尔沙克是哈萨克特色食物,奶疙瘩则是零食,放牧的时候嚼一块儿也消解几分无聊。在艰苦的环境里,这些食物不仅填饱了大家的肚子,也给生活带来了乐趣。不过,这样的食物,没有蔬菜,没有米面,没有水果,营养自然是不均衡的,我们这些汉族人是难以适应的。可是,条件所限,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如果说物质的艰难还可以忍受的话,那么精神上的苦闷则是牧民生活的一大考验。你想想看,一个牧民,每天从早到晚面对的只是一群牛羊马和骆驼,即便这些牲畜是通人性的,对这个人来说,也是难以忍受的一种折磨。
孤寂,漫无边际的孤寂,就是所有哈萨克牧民一生最平常的状态。
冬牧场里,最寻常的情形,就是宁静。空旷的大地,无垠的天空,隔壁,荒草,牛羊,雄鹰再加上风雪,这一切组合在一起,等于可怕的寂寞。我们有时候总是渴望一个宁静的环境,可是一旦给你一个绝对宁静的空间,它反倒比嘈杂的环境更可怕。
因为忍受不了沉闷,男主人居麻形成了一种古怪的性格,用李娟的话来说,他是“远近出了名的酒鬼兼赖皮鬼”。当然,李娟这是欲扬先抑,在她的笔下,这个中年哈萨克男人表现出的更多的是踏实仔细,机智风趣。在漫长而艰难的冬牧生活中,如果没有居麻的调剂,那么这一群人不被冻死饿死,也要被闷死了。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放牧之余,总要找一点事情来打发时间,喝茶,做点并无多大用处的小手工,实在无事可做,就耍嘴皮子,逗人,尤其是逗李娟,让人觉得又好笑又可气。在李娟笔下,居麻是最富有个性,形象最鲜明,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
加玛,是居麻的女儿,19岁了。早早地辍学在家,平日里替父亲放羊(14岁开始)。年纪轻轻的一个姑娘就被锁在羊群身上,锁在牧场里,虽然有时候也会哀叹,却并不逃避,这个家如果少了她也是无法维持下去的。
此外,冬牧场里还有很多很多值得讲述的故事,羊、牛、马、骆驼的故事,梅花猫和熊猫狗的故事,居麻家的其他人和他们邻居家的每个人的故事,到冬牧场来的访客的故事,还有看电视和打电话的故事,等等,都是那么清晰而生动,时而令人欢喜,时而令人叹息,时而令人神往,时而令人沉思。
读完整本书,我不仅被作者李娟的顽强意志所感染,也被她对哈萨克牧民生活的细腻描绘所感动,更为其中流露出的悲悯情怀所折服。一个真正的作家,总是在替别人发声的过程中变得高大起来的,她成全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
每个人都有一片自己的牧场,我们应该尽力去耕耘!在冬牧场里旅行,我的灵魂经受了一番风雪的洗礼,从此以后,它将变得更加坚定,更加清明。
网友评论